开业十五年,八年时间为错误买单,老牌机构北银消费金融还能否崛起?
近日,北京银行发布的2024年年报,披露了北银消费金融最新业绩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北银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29.66%;截至2024年末,北银消费金融总资产141.7亿元,同比增长8.25%;净资产11.28亿元。
从资产规模和业绩来看,北银消费金融仍未完全摆脱困境。2010年,作为国内首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费金融承载着推动普惠金融的使命诞生。然而,十五年间,这家“正规军”从行业标杆跌落至末位梯队,净利润从巅峰期的近5亿元缩水至不足2亿元,市场份额从35%断崖式下滑至5%。其兴衰轨迹,不仅映射出消费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更揭示了这家持牌机构在战略、风控与资本运作上的短板。
如今,尽管公司尝试通过业务转型和高管换血重振旗鼓,但仍难掩行业竞争中的颓势。北银消费金融目前仍未达到监管的门槛要求,想要再次上牌桌,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仅依靠股东资源不足以逆风翻盘。
1.野蛮生长,合规暴雷
北银消费金融曾一度占据行业35%的市场份额,却在短短数年内因风控失控、中介骗贷等问题深陷泥潭,多次遭监管重罚,业绩大幅下滑。
2010年,在政策鼓励下,背靠北京银行的北银消费金融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持牌消费金融的“破冰者”。凭借母行资源与先发优势,北银消费金融迅速跑马圈地,开启了线下场景的野蛮生长时代。北银消费金融早期以线下3C产品分期、教育分期为主战场。通过与国美、苏宁等家电卖场合作,以及绑定北京八维学校等教育机构,其业务快速渗透至北京及周边地区。消费者只需提供身份证和收入证明,即可在合作商户处办理分期贷款,手续简便、放款迅速的模式很快赢得市场。
这种模式助推下,北银消费金融业绩在2015年达到顶峰。2014年,北银消费金融净利润达3.17亿元,2015年攀升至4.79亿元,占据全行业35%的市场份额。其线下合作商户一度超过5000家,成为行业争相效仿的对象。
然而,粗放的业务模式已暗藏危机。为快速扩张,北银消费金融大量依赖中介机构“拉人头”获客。一名前员工透露:“当时业务员为了完成指标,甚至默许中介伪造收入证明,一套房产被重复抵押给10人借款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重规模、轻风控”的策略,为后续的暴雷埋下伏笔。

(WEMONEY研究室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2016年,北银消费金融的命运急转直下。一场由激进扩张引发的合规危机,将其拖入漫长的低谷期。在这一年北银消费金融收到史上最严罚单,2016年,原北京银监局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北银消费金融存在“违规放贷”“贷前审查缺失”等问题。次年,监管开出900万元罚单,多名高管被禁止从业。这一处罚创下当时消费金融行业纪录,也彻底撕开了北银消费金融风控体系的遮羞布。
2016年监管重罚叠加不良资产压力,北银消费金融业绩一落千丈。2019年,净利润仅4194万元,远低于同期招联、捷信等头部机构的10亿级盈利。2021年,净利润5820.85万元,资产规模不足百亿,在持牌消金公司中排名靠后。2022年,虽净利润同比增长50%至8734万元,但仍未恢复至行业平均水平。
此后,北银消费金融业绩持续低迷,与此同时,招联、兴业等后来者凭借线上化布局实现反超。
2.战略、风控与资本的三重溃败
北银消费金融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战略摇摆、风控失控与资本短板交织的必然结果。
早期业务员为冲业绩,对借款人资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某离职风控主管坦言:“当时只要中介带来的客户,基本都能过审。”直到2018年,北银消费金融仍未建立完善的催收系统。部分逾期贷款在账上“躺”了5年才启动处置,导致回款率不足20%。
2024年10月,北银消费金融将27.3亿元不良资产打包转让,占其总资产近20%。从产品信息看,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达到了3067.73天,已经逾期长达8年的贷款,最终以不到3折的价格抛售。“这相当于承认过去十年风控的全面失败。”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
自2016年骗贷事件后,北银消费金融推出“轻松付”“轻松贷”等线上产品,但其App“易开花”直到2021年才上线,且功能简陋。相比之下,招联消金早在2015年便依托招行、联通资源搭建纯线上体系。
管理层来看,自2019年以来,北银消费金融总经理职位四年内更换三次,频繁的人事动荡导致战略反复:从力推线下场景到仓促转型线上,再到试水自营App,方向始终模糊。
尽管北京银行多次输血(2021年提供60亿元授信),但北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长期停留在8.5亿元,2021年增资至10亿元的计划因流程问题流产。相比之下,杭银消金、平安消金等后来者注册资本均超50亿元。资本金不足直接限制其展业空间——根据监管要求,消费金融公司杠杆倍数不得超过10倍,北银消费金融的放贷规模天花板被牢牢锁死。
2024年4月份最新修订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实缴货币10亿元及以上,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50%以上。目前北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8.5亿元,目前股东包括:北京银行、桑坦德消费金融、利时集团、大连万达、联想控股等10家公司,前3大股东分别持股35.29%、20%、15%,未满足监管要求。
北京银行迟迟未注资或是出于对未来业务的担忧。
3.行业洗牌下的结构性危机
在消费金融行业从“跑马圈地”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后,北银消费金融的短板被进一步放大。北京银行虽持股35.29%,但双方协同始终流于表面。反观宁银消金,依托宁波银行直销银行App“直接贷”导流,上线半年放款破百亿;杭银消金则深度接入杭州银行本地生活场景。相比之下,北银消费金融既未打通北京银行客户数据,也未嵌入母行生态,沦为“孤岛”。“持牌机构一旦触碰红线,代价远超非持牌机构。”某监管人士指出。北银消费金融因早期违规付出的不仅是900万元罚单,更是遭遇持续多年的信任危机。“未来消费金融的竞争,本质是数据与算法的竞争。”某头部机构CTO表示。北银消费金融因转型迟缓丢失的不仅是市场,更是构建用户画像、优化风控模型的时间窗口。北银消费金融的十五年像一部充满隐喻的行业纪录片:它曾乘政策东风崛起,因漠视风控坠落,又在数字化浪潮中艰难追赶。其兴衰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在金融强监管时代,持牌仅是入场券,唯有敬畏风险、深耕科技、激活生态,方能在行业分化中守住一席之地。对于北银消费金融而言,能否真正从教训中重生,或许将决定下一个十五年,它究竟是作为“警示案例”还是“逆袭样本”被写入历史。(姜林燕/文 刘双霞/编辑)
猜你喜欢
杭银消金副总经理周斌任职资格获批,曾先后在常熟农商行、小米消金及苏商银行任职
杭银消金、建信消金、北银消金等迎来人事变动。北银消费金融发布倡议:理性消费,合理借贷,提振金融消费信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部分消费者面对物质的诱惑,过度消费,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困扰。在此,北银消费金融公司提醒大家:理性消费,合理借贷,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北银消费金融发布风险提示:辨别校园贷套路,远离不良校园贷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提示学生朋友们警惕各类校园贷陷阱,坚决远离不良校园贷。一旦被卷入校园贷骗局,应积极保留证据,保持与家长和学校的密切沟通,主动向公安、司法机关寻求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牢记“三要三不要”,避免陷入“校园贷”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