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基金,买对了叫配置,买错了叫消费
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组
文|虎山
今年的基金圈,开局挺魔幻。一天卖光,成常态,基民的钱包被互认基金掏空,眼瞅着这都快四月份了。
指数基金“内卷”升级
从拼规模到拼脑洞
中证A500成新晋网红
如果说2024年是指数基金的“1.0时代”(比谁规模大),2025年直接跳级到“3.0版本”——比谁脑洞大。
数据说话:年初至今131只新基成立,超千亿资金入场,被动指数基金占比近半。中证A500指数成了基金经理的“新宠”,易方达、华安等大厂火速上报“增强策略ETF”,誓要把“Smart Beta”,“指数增强”玩出花。
基民吐槽:“以前选指数看沪深300,现在得先搞懂‘中证A500增强策略’是啥,基金经理能不能说人话?”。
然而,传统宽基ETF赛道已挤成早高峰地铁,基金公司不得不转向“策略创新”,比如:
“学霸型”指数:中证A系列专挑高ROE、低波动的“三好学生”
“戏精型”指数:AI主题ETF恨不得把ChatGPT写进合同条款
“省钱型”指数:管理费砍到0.15%,基民直呼“这才是真普惠金融”
卷啊,是真卷。
科技基金杀疯了:
AI基金经理的“人设”比爱豆还稳?
2025年,基金经理的尽头是“科技信徒”。
行业真相: 公募集体押注科技成长板块,低空经济、AI、机器人成三大关键词。大摩数字经济基金去年狂赚72%,评论区画风突变:“基金经理,你是AI本A吗?”。
基金经理的“科技人设”是如何打造的?
话术升级: 从“看好半导体”变成“All in AI算力革命”
路演标配: PPT必须带机器人动图,结尾必提“人类未来”
风险提示: “波动大”被美化为“星辰大海的入场券”
基民还真吃这一套:一边骂“AI泡沫”,一边偷偷加仓,嘴上说“我就看看”,身体却很诚实。
暗流涌动:
红利板块“扮猪吃老虎”
中欧财富喊话:“红利不能无脑买,得挑有基本面支撑的!”
汇添富医药REIT公众认购超358亿份,基民哭晕:“这哪是买基金,这是抽彩票啊!”
“选FOF就像找对象,自己挑不好,就让红娘(基金经理)包办吧!”
政策红利:个人养老金“开挂”
基民养老从“攒钱”变“搞钱”
灵魂拷问:
2025年,基金还能不能买?
面对开年乱象,基民分成两派:
“乐观派”
“政策护航+经济复苏,现在不买等3000点再追?”
“科技基金yyds,AI迟早改变世界!”
“悲观派”
一天卖光的基金,最后一天跑路的会不会是我?”
“基金经理的路演越high,我越觉得是割韭菜前奏…”
所以拒绝“无脑跟风”: 买科技基金前,先问自己懂不懂GPU和CPU的区别。
活用“渣男策略”: 核心资产(红利、债券)当“备胎”,卫星仓位(科技、港股)搏收益。
牢记“三大幻觉”: “这次不一样”“我能逃顶”“基金专家,某些大V说的都对”。
作为基金从业者,当然是希望基金圈越来越好,投资者也能赚到钱。
当“一天售罄”成为日常,当AI基金经理被捧成网红,这个行业从未如此热闹,也从未如此让人焦虑。
但或许,这就是资本市场的魅力——在泡沫与理性之间,永远有人愿意为未来下注。
最后一句扎心:“2025年的基金,买对了叫配置,买错了叫消费——你的钱包,准备好为哪种体验付费?”。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内容和账号的意见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者及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参考。内容的数据准确性不做任何保证,观点随市场变化在未来可能发生变更,不代表最终观点。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