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消费者金融健康报告》正式发布:建议将金融健康纳入普惠金融政策指标体系
3月16日,《2024中国消费者金融健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基于从支付宝收集的20424份有效样本问卷,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与蚂蚁集团研究院合作完成了相关调查和研究。《报告》表明,2024年我国消费者的金融健康水平有所提升,金融健康指数在60分以上的群体占比相比2023年上升了7.4个百分点。虽然2024年宏观环境有一定挑战,但消费者通过主动适应与应对,使得金融健康状况得以改善。同时,《报告》研究发现,消费者的金融健康状况越好,越可能有更多的松弛性消费倾向,消费更多非必需品。这意味着金融健康改善后,有利于提振消费,促进宏观经济增长。
《报告》由CAFI研究部负责人胡煦发布,他介绍了《报告》中给出的改善金融健康的策略。在宏观层面,建议将金融健康作为中间目标来帮助监测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金融健康纳入普惠金融政策指标体系;大力推动普惠保险发展以及推进金融教育国家战略。在行业层面,金融机构需充分认识客户金融健康的“多赢”效应;持续度量金融健康,为业务优化提供信息和证据;以客户为中心发现金融健康服务机会,落实适当性管理等消保举措;为行为助推和服务创新搭建机制和技术基础设施。
在《报告》发布会上,与会嘉宾结合刚刚闭幕的“两会“热议话题与金融健康的理念,给出了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方面的更多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原所长王微简要分析了消费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对于经济增长所能发挥的作用与面临的挑战,肯定了近年来消费金融对老百姓日常消费、大宗消费等方面的作用。王微所长指出,当前消费有一些新趋势,老百姓对于 “提质扩容”类消费,包括中高端消费、大量服务性质的消费需求旺盛、增长迅猛。广大消费者在满足这些消费需求的过程中会对高质量金融产品有更强烈的渴求。她说:“通过金融知识的学习、金融健康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金融手段的支持,能够更好安排他们的当期消费、跨期消费,并制定面向未来的消费规划。”
CAFI院长贝多广在发言中进一步解释了松弛性消费倾向的含义。他说,松弛的消费是指非必需品的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将改善型消费、服务型消费都归入其中。这一类消费潜力的挖掘一定是建立在更好的金融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只有基本的生活所需获得保障、可支配资金增多、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才可能会有这类消费倾向。而《报告》也发现,以“00后”和“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学历较低的消费者、乡村居民、小微雇主等群体的金融健康水平普遍薄弱。一方面,他们需要被多加关注,他们正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投资于人”的重点对象;另一方面,当他们的金融健康水平提升之后,将会释放出更多的松弛性消费。另外,他还提到,在调研中发现,金融健康能力薄弱的消费者往往由于一些非主观的因素有了不良的信用记录,而且又缺乏规范、透明且便捷的途径进行个人征信修复而影响到了消费水平的提升和金融服务的获得。对此,他建议:“信用修复的关键之处是能够识别出那些被动拥有了违约记录的群体,同时再采取债务重组等措施,更快出台个人征信修复法规细则,积极鼓励银行、消金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开展试点,推出线上、规范、便捷的个人征信修复产品入口,帮助消费者提升修复效率及效果。”
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一些创新手段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更多人实现金融健康。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结合行业实践经验介绍说,数字金融可以在帮助消费者管理日常消费、合理利用信贷资源、实现结构合理的资产配置、获得应有的风险保障等方面发挥作用,比如蚂蚁集团推出的用于实现储蓄和消费目标的支付宝“小荷包”应用,以及在AI的帮助下迅速生成与用户需求匹配的保险方案的“省心配”工具,都能提升消费者的金融能力,提升自身的金融健康水平。
随着普惠金融发展从“有没有”逐渐向“好不好”过渡,金融健康在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进程中愈显重要。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也越来越重视金融健康,关注金融健康在增强微观主体财务韧性、提升未来财务信心等方面的潜力。正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3年-2024年)和2023年五部委《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所提到的那样,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致力于将金融健康纳入更广泛的发展战略中,加强国际相关合作以确保普惠金融向着促进金融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积极构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生态,关注金融素养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良好的金融消费环境。作为率先将金融健康理念引入国内的研究机构,CAFI将持续关注不同群体和行业的金融健康状况,推动行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将金融能力建设纳入到相关的业务当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