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从金融科技企业主导转向以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主线
2025年1月18日,“2024年度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第七届「司库品牌计划」发布仪式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由WEMONEY研究室主办,人民阅读提供媒体支持,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给予学术支持。
论坛邀请了来自学界、机构的众多行业精英,共同探讨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会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董昀发表了《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逻辑与前景》的主旨演讲。
董昀表示,“五篇大文章”中,前四篇聚焦实体经济的重大结构性问题,需要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而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支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基,其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01.中国数字金融为何能实现高速发展?
近十几年来,中国数字金融从默默无闻到跻身世界前列。但按照西方主流理论和实践标准,中国传统金融和科技并非处于领先地位,那这样的组合为何能造就世界领先的数字金融呢?
董昀表示,从需求端来看,过去我国金融业发展不充分,存在金融压抑和结构扭曲,无法满足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庞大的人口基数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需求,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监管层面,我国对金融科技秉持相对包容的态度,没有急于打压新事物,而是允许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规范,为数字金融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环境。
在供给侧,数字化平台企业在早期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拥有大量数据资源,并积极开展流程创新和场景创新。尽管底层技术可能并非完全自主研发,但这些创新很好地契合了本土需求,有力推动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因此,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结为需求拉动型,区别于美国的技术驱动型模式。
不过,在董昀看来,这种发展模式也存在短板。在技术方面,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安全可控水平有待提高,这关系到数字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否稳固。在制度建设方面,虽然过去包容的监管环境促进了数字金融的发展,但随着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引导技术向善,确保创新活动的收益高于投机、寻租等破坏行为的收益。
02.数字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应对新挑战?
董昀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着诸多新变化和新挑战。
监管环境上,数字金融从野蛮生长走向监管全覆盖,强监管、防风险成为重要任务,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确保行业健康稳定运行。
供给侧方面,“十四五”时期以来,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逐渐取代科技企业和平台企业在数字金融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需求侧也发生了转变。过去数字金融主要服务于市场交易和消费者需求,未来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化和大国博弈加剧,生产端的竞争日益激烈,金融科技创新将从依托消费互联网为主转向依托产业互联网为主。
在新的形势下,需求拉动型的发展模式需要重新审视。一方面,虽然未满足的金融服务需求仍然存在,但缺口正在缩小;另一方面,国际上各国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纷纷学习中国的模式,而我国在原创技术上的短板依旧突出,如何提升技术实力,强化数字金融发展的“树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监管方面,欧美不断出台数字金融监管新规,我国既要防范风险、加强监管,又要适应国际规则变化,推动数字金融“走出去”,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董昀表示,面对这些变化,中国数字金融在现阶段有许多重要工作要做。
一是加强数字金融与其他“四篇大文章”的联动,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助力中小微企业成长。
二是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应加强协同配合,通过场景金融创新突破金融科技应用的瓶颈。
三是重视金融科技生态建设,打造开放、多元、智能、融合、共赢、持续、理性的生态环境。
四是以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推动中小微企业抱团融资,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布局。
五是继续探索投贷联动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六是强化数字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础要素保障,包括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数据分享机制和商业模式、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等。
董昀总结道,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积极应对变化,推动数字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恒丰银行多项违规被央行重罚千万,行长已空缺两年
1月27日,人民银行公布的罚单显示,中国农业银行、恒丰银行、光大银行等涉及多项违规,被开出巨额罚单,总罚没金额近亿元。光大银行被央行重罚超1600万元,涉及占压财政存款等11项违法行为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中国农业银行、恒丰银行、光大银行等银行开出巨额罚单,总罚没金额近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