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遭投诉处罚,又陷股权争议官司,大麦植发“远愁近虑”何解?

贝多财经多客2024-03-07 11:33
据天眼查最新检索信息显示,2023年12月底发生的大麦植发与W某某、Z某某相关股权转让纠纷案件迎来重大进展,将于本月末(2024年3月27日)进行开庭审理。

两次更新招股书欲冲刺“植发第二股”的大麦植发,2024年的日子并不太好过。

据天眼查最新检索信息显示,2023年12月底发生的大麦植发(全称为“大麦毛发医疗(深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W某某、Z某某相关股权转让纠纷案件迎来重大进展,将于本月末(2024年3月27日)进行开庭审理。

图片

事实上,大麦植发面临的法律纠纷,只是自身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其面临的烦恼还远不止此。

将时间拨回至2022年6月,彼时大麦植发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在一个月后被要求就是否存在医疗事故纠纷、经营的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关资质、因虚假宣传等行为受到处罚的整改落实情况等4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

尽管如此,问题再多,也没能阻挡大麦植发依然迫切上市的雄心。六个月后,也就是在2022年12月末,大麦植发就在招股书中新增加了当年1-7月财务数据,第二次递表港交所。

然而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大麦植发于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也早已失效,目前也貌似没有任何更新的预兆,上市计划停滞不前。这背后,于大麦植发而言,其IPO之路到底面临着哪些“绊脚石”呢?

一、激进营销反被噬,多项财务指标“拖后腿”

剖析大麦植发,就不得不提及其厉害的“焦虑营销”手段。

不可否认,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们越来越焦虑,尤其是在身体机能下降而导致脱发问题上,更是不吝本钱投入。由此,大麦植发正是抓住了大众对“颜值“的焦虑心理,进行重仓营销,以此来占领用户心智。

有意思的是,大麦植发除了在线下楼宇、电梯间、车载和户外投放大量广告来放大声量外,其最核心的营销点则是借此广告上的创意、图文并茂等传播形式,给用户不断灌输的都是针对脱发而影响“颜值焦虑”和“身体健康焦虑”的核心痛点,并反反复复进行加深刺激。

其目的也很简单明确,那就是通过“狂轰乱炸”式营销和制造焦虑的方式,来促销量和增长市场份额。然而这也印证了那句话“激进营销反被噬”,一系列操作下来,大麦植发不仅取得的结果并不尽人意,而且投入和产出也没能形成正比。

先来看投入,大麦植发每年所投入的巨额营销费用可谓令人咋舌。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7个月(下称报告期),大麦植发总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5.01亿元、3.99亿元、5.21亿元及2.12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达到67%、52.2%、51%和45.1%。也就是说,大麦植发每年好不容易取得的收入,几乎都要拿超出一半的费用来做营销。

图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在研发和硬实力方面的投入实在是少的可怜。同期大麦植发的研发开支分别为650万元、460万元、480万元和290万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能从侧面显示出大麦植发的技术含量并没有其宣称的那样“高大上”。

要知道,在此前其更新的两版招股书中,大麦植发对自身的定位一直是中国中高端毛发诊疗服务行业中的领先医疗集团,并拥有先进的微针植发技术,构成其在行业内竞争的强大竞争优势。

既然在招股书中将自身技术包装的尤为完美,那为何却在研发上的投入却如此吝啬呢,也不免让人质疑其真实动机。

那么,砸了巨量费用进行营销,最终产生的效果如何?再看两组数据。

一是,成本端承压下,盈利能力被拖累,并不赚钱。

据招股书数据,大麦植发营收一直保持较好增长态势,但净利润却不高,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501.4万元、6955.8万元、6611.6万元以及1170万元。

与此同时,其毛利率和净利率也跟着一路下滑,大麦植发2020年的毛利率为75.9%,至2022年前7个月已经降至62.9%;净利率亦由9.1%降至2.5%。

也就是说,大麦植发每年花大量费用砸营销,但未能给最核心的盈利端带来加成,反而越卖,利润还越在下行,值得深思。

二是,现金流端持续承压。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7月31日,其现金流量净额已从2019年的1.06亿元降至3240.7万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已减少至1712.9万元,同比2021年同期的2295.3万元下降25.37%。

图片

可见,高度依赖大规模投入营销费用,也极大程度上吞噬掉了公司大量真金白银,让本就不太乐观的现金流雪上加霜。

我们知道,医疗行业也是最吃现金流的,账面上仅“躺着”千万的现金,仅仅只够大麦植发维持当前规模的经营活动,但并不具备自身“造血”更新换代的能力。

二、乱象丛生,诉讼处罚屡见不鲜

如果说,承压下行的微观数据更多反应的是大麦植发内外经营战略弊端显现的结果,而在宏观市场上其面临诸多的诉讼处罚等情形,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消除。

公开信息显示,大麦植发旗下机构曾多次被处罚,处罚原因涉及虚假宣传、假冒专利行为等。

比如,2022年1月21日,大麦植发旗下上海大麦医疗美容门诊部有限公司就因存在假冒专利行为被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18474元,并罚款2万元。

时间再往前推移,2021年4月,南京大麦门诊还曾因“违反广告内容管理规定行为及其从属”,被南京市秦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03800元,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

除了各项处罚,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大麦植发的投诉也居高不下,包括虚假宣传成活率、主刀医生与协议不同、诱导消费者购买护理服务等等。

当然,慢慢做大做强的企业或多或少都会在消费端产生两级分化的口碑,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是需要企业高度重视且投入精力去做改善,而非任由事态再进一步恶化发展。

然而,这一系列问题逐渐爆发后,大麦植发并非通过改善经营策略去做改正,也没有给消费者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而是想方设法将相关信息压下。据此前媒体报道,大麦植发甚至为保全声誉,诱导消费者签署保密协议,承诺不得对媒体曝光等。

此外,悬在大麦植发头顶上的另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则是困扰市场已久的其创始人行医资格问题。

此前招股书披露,大麦植发创始人李兴东于2004年3月进入毛发诊疗服务行业;2004年3月—2007年3月就职于北京长虹医院植发科;2007年4月—2010年1月,担任科发源毛发移植技术研究中心执行董事,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但直到2013年12月,李兴东才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并于2014年8月取得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颁发的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

也就是说,李兴东2004年进入植发行业时,并没有获得医疗机构最基本的从业资格证书,这期间算是其“裸奔”执业。而直到十年后才取得相关从业资格,且目前仍为执业助理医师。

总的来看,目前植发行业仍拥有很大的增量想象空间,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中国毛发诊疗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83亿元增至2021年的23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3.5%,并预期至2026年进一步达到712亿元。

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赛道所有参与者就可高枕无忧了,尤其是对当下问题不断地大麦植发而言,更是如此。接下来,其上市之路是会更进一步,还是原地踏步?还需等待时间来解答。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