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普惠新征程之微众样本
2元:单账户/年IT运维成本2元,不到国内外同行十分之一
36个: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开源项目达36个
410万家:微业贷累计超410万家小微市场主体申请
3.7亿:累计为3.7亿个人用户提供银行账户、存款理财、小额信贷和支付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
240万:2022年服务老年客群及视障、听障等特殊群体服务超240万人次
这就是“数字银行”的力量。这些数据背后所代表的成绩,是一家没有线下网点的数字银行,只用了9年时间便完成了。
如果说数字与普惠金融之间有帕累托最优解,那么微众成长的9年,就像个热血不败的“求解”少年——充分运用数字科技探索“降本提效”服务小微的新解法,争做普惠金融成为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数字银行样本。
在最新的案例研究报告《微众银行是如何领跑全球数字银行的?》中,IDC分析认为,微众银行在普惠金融取得的突破性创新成果,填补中国金融市场空白的同时,也证实了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可持续发展的蓝海业务,深切地改变了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的认知与行动,为全球范围内数字银行践行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树立了强有力的成功范例。
Part1
破解金融科技的“不可能三角”
是降本提效的基石
什么是普惠金融?不是一味的给予、更不是短期的救助。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这个概念的时候已经给出了定义、划定了边界,是指通过可以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这个定义总结下来就是两个关键词:可负担、可持续。
金融机构并非不想切入普惠金融这个领域,而是面对传统的“不可能三角”,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展业成本高、坏账风险高、利率却不能高。
因而,要破解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通过数字科技降本提效是唯一出路,但具体到业务实践中会发现,科技应用于普惠展业而言同样面临着“不可能三角”的挑战——大容量、低成本、高可用。
只有先破解金融科技的“不可能三角”,才能从根本上让普惠金融展业“降本增效”,继而才能进一步破解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
所以,技术是基石,也是解题关键。
如果按照传统思路,科技解决方案主要靠“买”,显然无法解决问题。先别提是否“买得起”,放眼市场,根本“买不到”充分适用于普惠金融业务的技术解决方案,大家都在摸索之中。
过去数十年,IOE技术架构,即 IBM(国际商用机器)、Oracle(甲骨文)和EMC(易安信),被认为是银行业的标准配置和唯一选择,甚至被视为大型金融企业后台的“黄金架构”。
但IOE的问题是,产品与技术服务价格普遍高昂,且难以满足高敏捷、高可用和高弹性等创新的技术需求。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微众银行的解法是另辟蹊径,从头做起——基于“开放蜂巢Openhive”技术,利用标准化硬件和开源软件,构建了国内首个基于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成功建立同城多中心多活架构。其高可用、高弹性、高扩展的特点使得微众银行能够支持海量的客户规模及高并发的交易量。
基于这套技术架构,金融科技领域大容量、低成本、高可用性的“不可能三角”被彻底打破——数据可以说明一切:微众银行将单账户每年的IT运维成本降低到了2元,这个水平不到国内外同行的十分之一。
自系统上线以来,微众实现了24×365无间断运转,截至目前,微众银行产品综合可用率高于 99.999%,超越电信级标准;单日金融交易笔数峰值达 10 亿笔。
就技术层面而言,破解金融科技的“不可能三角”,是实现普惠金融“降本提效”的首要前提,微众显然已交出了不俗的答卷。
接下来,是从业务端解决普惠金融“不可能三角”的实战。
破解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
打造数字银行样本
无论面向个人还是企业,微众银行都运用数字化能力,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敢下沉”、“能下沉”,从而降低金融服务可获得、可负担的门槛。
在小微领域,截至2023年6月末,微众银行“微业贷”已经辐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超410万家小微市场主体申请,累计授信金额超1.3万亿元。这其中,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以下企业占企业客户总数超70%,超50%的授信企业客户系企业征信白户。
在小微领域,截至2023年6月末,微众银行“微业贷”已经辐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超410万家小微市场主体申请,累计授信金额超1.3万亿元。这其中,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以下企业占企业客户总数超70%,超50%的授信企业客户系企业征信白户。
面向个人客群,普惠金融客群需要的财富管理服务对普适性要求更高,同时又要兼顾个性化的投资理财需求。
“微众银行财富+”之所以能迅速“圈粉”大批用户,同样是得益于充分借力数字化服务,微众、不仅基于大众客户视角构建了丰富的产品货架,还不忘面向视障人士、老年客群等提供无障碍版、适老版专属理财服务,致力于为普惠金融客群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在微众银行近年的努力中不难看出,普惠金融低成本、低利率、高覆盖的“不可能三角”正在实现,而且是用户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实现。
用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话来说,这是商业之美,也是技术之美。以数字和科技为基成长起来的银行,总是能够突破重重藩篱,打破种种不可能,找到有需要的用户,并提供可获得、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
探索数字科技的更多可能性
做样本也做探路者
短短9年,微众在寻求普惠金融“帕累托最优”的实践中,长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数字银行样本。
70多年前,曾被科技领域大佬高度赞誉的《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就曾提到,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可以很容易带来更多的进步”。放到当下的语境来看,技术开源就是推动科学传播和技术进步的有效路径。
通过开源生态,微众银行把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共享,推动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截止到2023年12月,微众银行的对外开源项目已达36个。
比如,在区块链领域,自2017年起,微众银行陆续将区块链核心研发成果面向全球开源,迄今已发布区块链开源项目13个,构建起一整套覆盖底层、中间件、应用组件的联盟链核心技术体系,实现完整国产化支持,有力支撑了国家推进关键技术安全可控战略的实施。微众区块链链接多方共建最大最活跃国产开源联盟链生态圈,汇聚超4000家企业及机构、90000余名个人成员共建共治共享,培育的区块链产业人才超6万人次。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曾总结道,银行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应用史。
小周私以为,微众银行的成长史,是数字与科技应用求解普惠金融的探路史。
未来,亦可能是中国数字普惠“样本”为全球提供更多参考的探路史。
猜你喜欢
洞察:数字银行呈现高智能、高沉浸、高稳定、高效能、高协同发展趋势
《2024中国数字银行调查报告》于活动现场重磅发布,本篇为中国数字银行发展研究洞察部分解读。第四届香蜜湖金融科技创新奖终审结果揭晓,再创全国数字金融发展新标杆
本届香蜜湖奖共评选出13个项目奖、4个特色项目奖、3家新锐企业奖、5个数字化转型先锋奖。贝多广:金融健康理念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
金融健康大致包括居民日常收入基本能覆盖支出,能够应对重大意外事件等带来的财务冲击,具备基本的金融素养,能够循序渐进地实现自身财务目标,从而达到健康的个人财务状态。一家数字银行的普惠实践之路
普惠金融被纳入国家战略,已历十年。十年里,中国谱写了普惠金融绚丽的发展华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正在日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