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股份:以日本为参考,医药流通行业的经营逻辑大揭秘

YOUNG财经 漾财经晓宇2024-01-11 18:06 上市公司
医药流通是医药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也是医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安全、价格和供应,关系着民众的健康和医疗保障。

医药流通是指连接上游医药生产企业和下游客户,通过流通过程中的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将药品从生产地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医药流通是医药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也是医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安全、价格和供应,关系着民众的健康和医疗保障。

图片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医改政策,旨在降低药品价格,提高药品质量,规范药品流通,保障药品供应。特别是2017年相继出台了“两票制”、“带量采购”等重磅政策,这些政策对医药流通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票制使得医药流通的中间环节被压缩,大量从事二级经销商的企业逐渐退出市场,医药流通规模下降,与此同时,带量采购让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对应仿制药市场流通规模也在缩水。

图片

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从增速上来看,由于医改政策因素的影响,医药流通行业增速从2012年19%下降至2017年8%,并且在2017年之后,依然在小幅下降,2022年增速下降至5.6%。

对于我国医药流通行业未来的增速变化,可以大致参考日本。相较于欧美的市场化模式而言,中国和日本的医药行业均是由政府深度参与的,都是从以药养医——医保介入——药价改革——医药分家发展过来的。通过研究日本这些年医疗改革都走过了哪些路,对我们思考中国的医疗行业未来发展有所镜鉴。

日本在过去多年里被作为“人口老龄化国家”的典型。1950年的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只有5%,1980年占比提升到9%,2017年这个比例已经提升到了27%。与之相对的是,1960年日本的平均寿命是68岁,1990年是79岁,2017年提升至84岁。

不断上升的医疗费用占比,让社会负担持续加重,而更为严重的是,老龄化趋势所带来的医疗支出的快速上升正在使情况加速恶化,医疗体系的难以为继乃至崩盘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如此情况下,控制药品价格几乎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选项。

图片

图源/国金证券

1981年,就在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过10%的次年,政府决定定期降低国民健康保险(NHI)名单内的药品价格。到了1988年,日本启动了一项针对13,000多种药物的降价政策,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日本版集采”,规定每两年进行一次对医保目录品种的价格调整,次均降幅超过6%,一直延续至今。同时,由政府确定药品零售价,医疗保险根据政府定价补偿药品费用。降价政策出台后,1990-2000年十年的时间里,日本医药市场规模增速呈现下滑趋势。

再来对比中国的情况。我国在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开始出台一系列降药价、整顿医药行业的政策,特别是2017年相继出台了“两票制”、“带量采购”等重磅政策。2018年以来,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周期从改革前最长8年1次缩短至每年动态调整,并且,对于一些疗效类似的创新药品,降价幅度甚至达到了85%。这些政策基调基本和日本类似,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增速也一路下降至个位数。参考当年日本的规律,医保政策出台后,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增速下降的持续时间大约是10年,而中国如果从2017年重磅政策出台开始算起,预计未来医药市场依然会延续增速下降的趋势。

2000年之后,日本医药行业又出现小幅增长,主要原因是政策的拉动。

一方面,政府鼓励创新药研发,用稍高的创新药价格来拉动整体药品销售规模,我国当前现状也类似,药企纷纷在加码创新药。另一方面,虽然仿制药价格一降再降,日本的仿制药生产企业也大幅减少,但是在2000年,日本的仿制药使用率并不高,只有20%,少于全球50%的平均水平。为了实现仿制药对价格较高的原研药进行替代,2002年日本政府又推出一项新的医疗费用支付政策,这项政策和我国目前在推进的DRGs改革类似。举个例子,如果医院使用价格便宜且疗效相当的仿制药,就相当于为自己节省了成本,从而提高利润。这样一来,仿制药的销量大幅度提升,日本仿制药企业的收入增速在2002年之后甚至超过了创新药企业,并且仿制药的使用率也在2017年达到了70%。

参考日本医药市场的发展规律,结合两国的政策方向,预计我国的医药市场规模也将和日本一样:先下降而后逐渐抬升。

图片

日本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是在政府“医药分业”和持续降药价的政策,以及行业并购潮两大因素的共同驱动下逐步提升的。CR5(业务规模前五名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从41%提升至72%,用了近14年的时间。

目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格局基本稳定。从批发企业的数量来看,近几年一直维持在1.3-1.4万家左右,还没有出现大量退出的现象。从终端销售市场的占比来看,医疗机构占比维持在70%,零售药店为30%。无论是中小批发企业被清退,还是终端市场向零售端转换,都是比较漫长的过程。短时间内,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格局仍将保持稳定,但是我国医改政策的大方向与日本类似,长期来看,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

从市场占有率看,药品批发企业集中度有所提高。2022年,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 位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75.2%,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国药品批发市场总规模的96.1%。其中,4家全国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5.5%,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前10位占57.0%,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在零售药店领域,头部企业表现稳定,2022年Top5企业排名与上年度保持一致,依次为国大药房、大参林、老百姓、益丰、一心堂

对比近两年的百强榜单,Top5药店年度销售总额均有所增长,各家头部连锁销售额增长的同时,我国零售行业的集中度也在进一步提升。2022年Top5门槛从上年度的133亿元进一步拉升至147亿元,而Top10的门槛却相对有所下降,从上年度的48.5亿元降至44.1亿元。

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股份”或“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首家A股上市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药品及医疗保健产品分销商及领先的供应链服务商——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国药股份的主要业务为医药批发,麻精药品业务是国药股份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在全国三家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全国性批发企业中,公司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市场份额,并在麻精药行业中始终居于龙头地位。

国药股份的药品分销业务占比97%,其余少部分是医药制造和零售业务。2017年,公司收购了国药控股旗下的四家子公司(均为北京地区的医药批发商),成为了国药控股下属北京地区唯一医药分销平台,全国麻醉药一级分销商。

按照公司在北京地区的销售收入,与北京医药流通市场总体规模,粗略估算,国药股份在北京的市占率,在2017年以后一直比较稳定,维持在20%以上。结合上述对流通市场的规模以及市场格局的大致判断,公司中期的市占率仍将维持稳定,规模可能会伴随北京市药品流通行业的总体规模,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走势。

图片

市场规模和竞争格局的趋势我们已经大致掌握,下一步我们通过同业对比,来看医药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我们选择国药一致和上海医药来做对比公司。国药一致包含零售药房业务,上海医药包含医药制造和药房业务,所以在比较时,尽量拆分出来分销业务单独比较。

只对比分销业务,国药股份的毛利率更高。主要原因是精麻类药品的分销毛利率更高,大约在12-17%,上海医药也有该类药品的分销业务,但是市占率不如国药股份。

图片

可以看出,医药分销业务是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对于分销商来说,如何高效运营资金,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才是核心。这点可以通过现金周期来衡量。现金周期指的是企业从用现金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现金,这一轮从现金回到现金需要的时间,时间越短,说明运营效率越高。

图片

两票制之后,流通企业的现金周期普遍变差。但是对比来看,国药股份整体回收现金的速度是三家中最高的。

不过,仅仅对比国内的流通企业还不能看出差距,美国医药流通龙头康德乐、麦克森,以及日本的流通龙头阿弗瑞萨Alfresa,平均营运天数都是个位数,甚至为负数。可见,国内这个行业的未来还有巨大的整合、提升空间。

国药股份与国药一致同为国药控股旗下企业,但两家公司经营区域不同,国药股份主要经营范围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国药一致分销业务分布于两广地区,并以广东省为主。从主营业务来看,两家公司也有区别。国药一致在两广区域药品和器械耗材分销、零售直销和零售诊疗等细分市场保持行业领先,未来有望持续巩固国大药房医药零售的龙头地位,推进创新业务发展。

为了提升盈利能力,医药分销商通常有两条路:向上布局医药制造,或向下布局零售药房。在零售药房领域,国药股份在2022年新成立国药新特药房。在制药领域,近3年在研发人员配置、研发支出的投入来看,还没有看到加码制药领域的明显动作。因此,未来可以重点关注该公司的零售药房业务。

本文为派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paicaijing314@126.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微信公众号ID:paicj314)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派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