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回顾|多家国有大行股价迎来“开门红”;复盘2023:主动基金跑输指数基金是均值回归

公司研究室公司研究室2024-01-05 16:45
回顾本周热点,解读重点事件。

一、宏观行业

券商行业并购整合有望进入加速期

1)当前国内券商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资本实力较海外成熟市场差距较大,国内头部券商与海外一流投行依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且国内券商业务同质化较高。2)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券商实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券商发展需要规模扩张作为支撑。3)在当前监管鼓励券商资本节约型发展以及监管对行业良性整合予以支持的背景下,外延并购或将成为券商规模扩张的主要途径,预计2024年证券行业有望出现新的收并购案例。美国大型证券公司发展历程表明,并购重组对证券公司业务多元化以及竞争实力的增强起着重要作用。1)本土券商可借鉴高盛在FICC 业务和资管业务的扩张经验,收购成熟的业务平台在未来帮助拓展业务。2)本土券商可参考摩根士丹利通过不断收并购补足自身业务短板的经验,通过收购业务互补券商实现财富管理全渠道覆盖。3)本土券商可借鉴中信证券提升整体规模的战略,通过并购扩大业务区域覆盖度,提升业务收入市场份额。

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

1月4日消息,国家数据局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行动计划》选取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应急管理、气象服务、城市治理、绿色低碳等12个行业和领域,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底,打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涌现出一批成效明显的数据要素应用示范地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形成相对完善的数据产业生态,数据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协调发展,数据交易规模倍增,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集运市场将继续面临供需失衡的格局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红海事件对基本面仅是短期扰动,现货价格和盘面价格已经较为充分地反映了红海事件的影响,现货价格继续上涨不存在长期动力。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新船交付量已达到181万TEU,较2022年底时的运力增长约7%,11月闲置运力小幅提升。另一方面,在需求端,欧洲经济仍然在反复筑底中,需求未见显著提升,支持运价上涨动力仍然不足。申银万国期货航运分析师柴玉荣说,“从中长期的视角来看,2023年集装箱运力供给增速为7.8%,预计2024年集装箱船运力供给将继续以超7%的速度增长,欧洲今年1月1日起将航运碳排放纳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计划中,预计最多能吸收新增运力的1%-2%,供给仍相对过剩。而在需求方面,欧央行最新对2024年GDP的增速预测为0.8%,克拉克森对2024年集运需求预测增速为3.6%,预计需求难有效回升,集运市场将继续面临供需失衡的格局。”

二、公司

多家国有大行股价迎来“开门红”

进入2024年,多家国有大行股价迎来“开门红”。截至1月4日收盘,6家国有大行A股均录得上涨,其中,农业银行(601288.SH)报收3.77元,涨1.34%,总市值达到1.32万亿元,盘中一度涨至3.78元,创下自2010年A股上市以来最高价。1月5日,在国有大行走出一波开年行情后,多家股份行及地方城农商行也相继迎来大涨。截至午间收盘,瑞丰银行、中信银行、苏州银行涨幅分别为8.84%、4.97%、3.82%,国有大行中,仅农业银行微跌0.27%,其余5家也均录得上涨。作为“高股息、高分红”的代表,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A股在2023年涨幅均超25%,其中,中国银行2023年涨幅为33.99%,位居42家A股上市银行之首。展望后市,多家券商投资机构看好银行股的投资价值。平安证券研报指出,银行股作为能够提供稳健分红的高股息品种,在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的阶段其类固收配置价值同样值得关注。

恒立实业涉嫌虚构业务

作为国内汽车空调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恒立实业曾多次濒临退市,还曾遭遇过地产、水泥和煤炭等多次资产重组失败。这家扣非净利润连续20年为负值、连续8年净资产为负值且最近12年内每股净资产均低于1元的“不死鸟”公司,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以来,恒立实业先后成立新的业务平台陆续开展国债逆回购等投资业务和有色金属、煤炭和乙二醇等大宗贸易业务,公司的营收规模迅速从不足6000万元飙升至两三亿元,净利润也连续四年没有发生亏损,终于成功地保住岌岌可危的上市地位。然而,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2018年以来长达近6年的时间里,恒立实业涉嫌通过虚构营收占比8成左右的大宗贸易业务和委托加工业务来维持其上市地位,相关业务的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疑似存在关联关系,大量业务往来明显不具有商业合理性。

三星加入晶圆代工厂降价抢单大军

据台湾经济日报最新报道,业内消息称,三星已下调2024年第一季度晶圆代工报价,以争取客户投片,拉高产能利用率,下调幅度为5%-15%,涵盖各种制程。三星还表示有进一步让价的空间,可根据订单量提供更优惠的价格。此前报道称,晶圆代工成熟制程厂商面临产能利用率六成保卫战,台面上仅台积电价格仍坚挺,其他厂商几乎无一幸免。联电、世界先进及力积电等台系代工厂已针对IC设计,提出“多元化”让利接单新模式,今年首季不再守价。韩媒去年11月底报道,韩国8英寸晶圆代工行业迎来降价潮,Fabless公司正在要求晶圆代工厂降价,一些公司已收到10%的降价。业界人士分析,三星这波降价,主要是考虑到当下需求没预期好,另一方面要靠降价抢台积电先进制程客户,同时,也会对联电、世界先进等同行形成压力。当下,全球消费电子景气尚未好转,车用芯片市场也不再“一枝独秀”。全球晶圆代工厂订单疲弱,加上晶圆厂库存偏高,晶圆代工价格看跌态势确立。

三、基金

复盘2023:主动基金跑输指数基金是均值回归

1月4日,银华基金发布了知名基金经理李晓星给投资者的一封信。在信中,李晓星详细复盘了2023年的市场表现。

他表示,2023年对于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来说,可能是比2022年更为困难的一年。外部环境的变化,赚钱效应的减弱,使得市场信心不强,整个A股处于存量博弈的状态中。传统意义上的龙头白马股表现不佳,市场更为看重当期的利润,而不相信未来的现金流折现,成长股的估值持续下压,偏防御的高股息和偏主题的微盘股的强势贯穿了全年。

李晓星说,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主动权益基金的中位数没有跑赢中证800的中位数,市场对于主动投资的质疑也是越来越多。在过去的二十年当中,绝大部分的年份,主动基金是跑赢指数基金的,同时累计的超额收益也不少。随着市场参与者越来越成熟,主动基金的超额也有可能逐步下降,但李晓星认为,2022、2023连续两年的跑输,更多的是在对2019—2021年大幅超额收益的均值回归。主动权益的超额一般是出现在大的行业盈利周期向上的阶段,比如2013年—2015年的TMT,2017年—2020年的消费升级和2020年—2022年的新能源。

2004年初基金发行“债强股弱”

新年伊始,基金发行市场上依然延续“债券基金占优,权益基金遇冷”的态势。

Choice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4日,正在发行的122只新基金中,有近四成是偏债基金,不少基金公司也将债基作为年初的重点新品进行推介。回看2023年基金发行数据,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占新发基金的比例高达71.26%,为过去10年中的最高,而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发行份额合计占比仅25%左右,“债强股弱”特征相当显著。发行端的强弱取决于基金业绩表现。在过去一年权益市场震荡的环境中,债券基金是少有的资产“避风港”之一。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长期纯债债券型基金2023年平均净值增长率达3.79%,普通债券型基金(可投转债)2023年平均净值增长率为3.67%。

对于今年债券市场的预期,机构普遍抱有一份“平常心”。

Choice统计数据显示,相比业绩表现出色的债券基金,公募“固收+”产品2023年整体业绩艰难收平,为-0.02%。在这种情况下,今年发行的债券基金新品以转债为弹性资产的策略开始活跃。比如在部分即将发行的债基新品材料中,明确了“固收仓位80%至100%,其中转债仓位0至20%”“周期上行时通过转债获利,周期下行时通过纯债获利”等目标。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用好转债“攻守兼备”的特质外,其配置价值也值得关注。“转债指数目前已经回到了偏底部区间的位置,未来修复趋势依旧可期。”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