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 | 2023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十大新闻
2023这一年,可谓是消费金融行业喜忧参半的一年。
概括现状有以下几点: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竞争格局加剧,以及数字科技的应用不断提速。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金融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竞争格局日趋激烈。另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金融机构加速推进科技应用,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消费金融机构对风险防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总的来说,2023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发展情况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如监管政策变化、竞争压力加大、信用风险等。未来,随着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竞争格局的加剧,消费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风险防控能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记录行业发展历程,中国消费金融网(www.sinobf.com)联合消费金融,整理了2023年消费金融行业十大新闻,一同回顾2023消费金融的点滴。
下列十大新闻按关键词标签整理:政策层面# 行业层面# 机构动态#
政策层面#
1
商务部:今年确立为“2023消费提振年”
2月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表示,将今年确立为“2023消费提振年”,并将以此为主线,统筹开展全国性消费促进活动,激发市场活力,形成一波接一波的消费热潮。过去一年,我国消费市场基本稳定。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万亿元,与2021年基本持平。2022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2%,占社零总额比重进一步提升,达到27.2%。实体零售保持增长,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商品零售额增长1%,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消费体验不断提升。升级类消费需求加快释放,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93.4%。
下一步,商务部将努力克服各种可能的困难和挑战,以实际行动推动恢复和扩大消费。刚刚过去的春节市场延续了良好势头,据监测,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农历同期增长了6.8%。
点评:商务部宣布将2023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并计划以此为主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旨在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持续的消费热潮。首先,从发布会的背景来看,2022年我国消费市场基本稳定,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2021年基本持平,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2%,占社零总额比重进一步提升,显示出电商行业的强劲增长和线上消费的潜力。实体零售业保持增长,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商品零售额增长1%,表明线下零售业在拓展消费场景和提升消费体验方面取得成效。此外,升级类消费需求加快释放,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93.4%,反映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绿色环保产品的青睐。
总体而言,“2023消费提振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国家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全国性消费促进活动的开展,有望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这也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有望激发更广泛的创新活力,推动消费市场的持续升级。
2
央行等三部门:发挥好金融在促消费中的积极作用
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电视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研究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关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肖远企,中国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李超出席会议并讲话,部分金融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介绍工作情况。
会议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主要金融机构要主动担当作为,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国有大行要继续发挥支柱作用。要注重保持好贷款平稳增长的节奏,适当引导平缓信贷波动,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稳定性。要注意挖掘新的信贷增长点,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要继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切实发挥好金融在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点评:金融在促消费中能够发挥杠杆效应。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优化,金融机构能够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例如,针对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金融机构可以推出相应的贷款产品和优惠政策,鼓励消费者进行更高质量、更环保地消费。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促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而金融作为连接消费者和市场的桥梁,其在促消费中的作用愈发凸显。通过发挥金融在促消费中的积极作用,不仅能够刺激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还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3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
10月,金融监管总局向各监管局、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通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深耕消费金融细分市场,开发多元消费场景,提升零售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合理消费信贷需求,通过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总体来看通知共十九条,包括总体要求、加大重点领域和新型消费服务支持力度、扩大汽车消费、降低消费金融成本、强化保险服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七个方面。
《通知》明确,降低消费金融成本。一是规范金融服务收费,严格规范金融服务收费,不得就未给客户提供实质性服务、未给客户带来实质性收益、未给客户提升实质性效率的产品和服务收取费用,不得违规向客户转嫁应由金融机构承担的成本;二是合理确定利率水平。通过内部挖潜,努力降低管理成本、获客成本和风险成本,最大限度降低利费水平,清晰披露贷款利率和收费标准。严禁通过向客户转嫁返佣成本提高利费水平。加强汽车经销商行为管理, 合法合理确定佣金水平。
点评:这份通知旨在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消费市场的恢复和扩大,通过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首先,《通知》强调了降低消费金融成本的重要性。规范金融服务收费和合理确定利率水平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措施。金融机构不得就未给客户提供实质性服务的产品收取费用,也不能违规向客户转嫁成本。这一规定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减少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使金融服务更加公平、透明。其次,《通知》要求金融机构通过内部挖潜,降低管理成本、获客成本和风险成本,以最大限度降低利费水平。清晰披露贷款利率和收费标准,严禁向客户转嫁返佣成本提高利费水平。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透明度,使消费者更加明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
总体来看,《通知》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强调了降低消费金融成本、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一通知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消费市场的恢复和扩大,推动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深入挖掘消费金融细分市场潜力,开发多元消费场景,提升零售服务质量。通过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居民合理消费信贷需求,推动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同时,金融机构也需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合规意识,确保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4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新修订《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12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新修订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至时间为2024年1月19日,在对《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适时发布。《征求意见稿》共10章79条,修订内容主要涉及优化准入政策、突出业务分级监管、加强公司治理、强化风险管理、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合作机构管理、健全市场退出机制等方面。
点评: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金融公司行业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特征均发生显著变化,现行办法已无法满足消费金融公司高质量发展和监管需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修订形成《征求意见稿》。
可以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范了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而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又反过来对监管提出了新需求。从此次修订的内容看,《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无疑将再次重塑消费金融公司行业,为持牌消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定调。
行业层面#
5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3)》
7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3)》,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五年面向社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组织,全体消费金融公司参与调研,9家消费金融公司共同编写。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消费金融公司服务客户人数突破3亿人次,达到3.38亿人次,同比增长18.4%;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双双突破8000亿元,分别达到8844亿元和8349亿元,同比增长均为17.5%,高于经济和消费增速,为恢复和扩大消费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
《报告》指出,强化经营管理能力,降低运营成本和产品定价。在保障中低收入人群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负担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监管机构的有力引导下,消费金融公司努力压降消费信贷的利费水平。2022年底,消费金融公司的加权平均综合定价和客户实际承担利率全部压降到监管规定的范围内。同时,消费金融公司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受疫情影响的客户解决实际困难。
点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全面概览。这份年度报告已经连续第五年发布,充分展示了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金融领域的重要性和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强调了消费金融公司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降低运营成本和产品定价方面的努力。在保障中低收入人群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负担性,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消费金融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在监管机构的有力引导下,消费金融公司成功压降了消费信贷的利费水平,加权平均综合定价和客户实际承担利率全部压降到监管规定的范围内。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减轻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也有助于消费金融公司构建更加健康、稳定的业务结构。
6
零售金融领域首个大模型诞生
8月28日,马上消费重磅推出零售金融领域首个大模型——天镜大模型,并提出形成“三纵三横”的大模型发展技术布局。天境大模型是通过将大模型与垂直领域多种能力的自动化组合式AI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改变金融的个性化体验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目标,这是组合式AI在金融领域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三纵三横”的大模型布局旨在构建可信、合规、多模态、适配全域、泛化的金融大模型技术能力体系,并重点关注基础语言特性能力、逻辑和推理能力、语义理解、生成与创作、金融领域能力以及安全与合规能力六个核心领域。通过这样的大模型技术能力体系,能够进一步推动金融行业实现实质性的数字化转型。
点评:天镜大模型实现了个性化金融体验和效率的双重提升。这一突破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局限,使得金融服务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这对于消金机构而言,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还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升风险防控能力,进而实现业务模式的创新和升级。这一创新不仅展示了马上消费在技术应用上的巨大潜力,更为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期待看到更多金融机构能够紧跟这一趋势,共同推动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7
小贷行业持续出清,蚂蚁小贷退出
12月,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告了4家小贷公司退出,具体分别是:重庆市两江新区典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瓜子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两江新区明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其中,行业头部蚂蚁集团旗下的小贷公司退出更是引起业内关注。12月11日,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生了工商信息变更,更名为重庆蚂蚁小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同时其经营范围也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项贷款业务转变为技术服务、广告制作发布、互联网销售等。
点评:首先,从行业监管的角度看,今年以来,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监管机构对注册资本、杠杆率、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在合规压力下,可能因无法满足监管标准而选择退出市场。此次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更名和经营范围调整,或许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监管环境,优化业务结构,确保合规经营。
其次,市场竞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小额贷款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不良贷款率的上升给小额贷款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控制压力。部分公司在风险管理和业务拓展上遇到困难,难以持续经营,因此选择退出市场。此次变更或许也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调整业务重心,寻找新的增长点。
此次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工商变更,不仅仅是公司个体行为,更是整个小额贷款行业在监管与市场竞争双重影响下的必然结果。对于其他小额贷款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警示: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必须持续优化业务模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机构动态#
8
建信消费金融开业,上线3款消费贷产品
6月30日,建信消费金融在注册地北京海淀正式开业,据了解,建信消费金融已完成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北京市海淀区金融办也已将建信消金纳入重点企业服务保障机制。建信消费金融开业后将推出三款消费贷产品,其产品分别是建信福贷、建信数币贷和建信福分期。其中,建信福贷和建信数币贷均为信用贷款产品,最高可借20万元,年化利率均在6.96%-23.6%之间;建信福分期为消费分期产品,最高可借20万元,年化利率在13.01%至13.53%之间。
目前,建信消费金融已在注册申请信福花、福分期、信富贷以及“建美好,信未来”等多个商标产权,品牌涉及分类包括9类、35类和36类等共计40条申请。
点评:对刚开业不久的建信消费金融而言,非常短时间的经营数据并未体现出其实力,其业绩数据预计在年末将会有大幅度的改善。作为国有大行旗下的消金公司,建信消费金融资源禀赋占优,以消费金融牌照为载体,在资本优势的前提下,能对建行个贷业务快速渗透,触达相对下沉和次级的消金用户群体。开业后,建信消费金融自营和助贷并举,业务有望快速起量。
业内曾指出,建信消金背靠建行,天然具有资金和用户优势。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可以与母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等业务形成互补,完善业务链条。在主营业务上,建信消金或将和中银、中邮类似,线上依托建设银行渠道获客,线下依托银行网点展业。目前,31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行系”背景为绝对主力,有银行参股、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占比过半。
9
年内3家消费金融公司增资
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公告显示,同意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由26亿元人民币变更为42亿元。此次增资幅度高达61.54%;10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公告显示,同意蚂蚁消金注册资本金由185亿元增资至230亿元。其中,蚂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比例达50%;此前4月2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公告显示,同意宁银消金增加注册资本金由9亿元变更至29.11亿元。增资后,宁波银行占该公司总股本高达92.79%。
点评:消金机构之所以热衷于增资扩股,一方面是因为资本补充渠道有限,增资仍然是补充一级资本的便捷方式;另一方面,按照规定,消金机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因此提高资本充足率以满足监管要求,同时实现规模扩张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是消金机构的重要目标。总的来说,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的日益成熟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公司都在努力提升资本实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意味着更多的金融服务选择和更好的消费体验。
10
消费金融公司年内频发ABS 累计规模超200亿元
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发行ABS明显“升温”。最近一次ABS的发行主角是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12月5日成功簿记发行“中赢2023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为15.18亿元。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包括中银消费金融在内,年内有马上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等多家机构累计发行ABS规模超200亿元。其中,马上消费金融发行5期ABS规模约70亿元,排在第一位。中原消费金融在年内发行4期ABS。分别为3月份、5月份、8月份、10月份发行规模分别为11.98亿元、11.07亿元、11.22亿元、15.13亿元;海尔消费金融在7月份和11月份分别发行了2期ABS,发行规模分别为10.48亿元、20亿元等。
点评:ABS作为创新型融资工具,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流动性。发行ABS不仅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自身的发展,更对整个消费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多元化融资渠道已成趋势。事实上,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方式包括股东资金、同业拆借、发行ABS、金融债、银团贷款等,考虑到资金成本、融资规模、融资效率等多种因素,消费金融公司会倾向性选择低成本融资渠道。未来,随着ABS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规范化,消费金融公司发行ABS有望成为常态化、规模化的融资渠道。这不仅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融资选择,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投资标的,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第三届消金专委会成员单位名单披露,招联当选主任单位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公布了,第三届常务委员会、成员单位名单全体成员名单,招联消费金融当选为第三届常务委员会主任单位。加速数字化转型,晋商消费金融打造数据驱动的风控堡垒
晋商消费金融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战略步伐,通过不断夯实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自主研发搭建风控数据中台,持续推动数据资产管理,在信贷业务全流程中深度应用大数据技术,赋能风控审批、反欺诈、贷后管理等环节,全力保障业务稳定发展。晋商消费金融公司举行“同题共答 守护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专题交流研讨会
晋商消费金融公司于10月18日组织召开“同题共答 守护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专题交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