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增长背后:高管频繁更迭,罚款超千万,房地产不良率激增
01
高管变动
万亿规模的浙商银行又迎人事变动。
12月1日,浙商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根据有关规定,已核准林静然先生的副行长任职资格。同日,该行公布姜戎因工作岗位变动辞去首席审计官一职。
此外,今年8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陆建强的董事及董事长任职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浙商银行管理团队频繁变更。据零点财经统计,从2021年1月至今,该行已有10位高管离职。
其中,最早辞职的是浙商银行行长徐仁艳及两位副行长徐蔓萱、刘贵山,辞职原因均为“工作安排”。
去年1月11日,沈仁康突然卸任董事长职务,当时刚满59岁,距退休年龄还有1年;2月,浙商银行副行长吴建伟和行长助理盛宏清均因个人原因辞职;6月,外部监事程惠芳因6年任期届满辞任;8月,股东监事潘建华因工作需要辞职。
除此之外,浙商银行还有多名高管相继被查。
2月6日,浙江省纪委监委网站披露,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沈仁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浙江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在此之前,浙商银行原副行长张长弓、前任董事会秘书张淑卿、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邹建旭、上海分行行长顾清良、深圳分行行长邹建旭等亦被调查。
02
业绩突出
骨干人物交替变更,要么离职,要么被查,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浙商银行的发展却是可圈可点。
作为一家股份制业务较大的商业银行——浙商银行于2004年8月18日正式开业,总部设在浙江杭州,系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
截至2022年末,浙商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为2.6万亿元,位居浙江省商业银行之首,同时在全国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16位。
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该行总资产2.9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07%,总负债2.7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27%。
业绩层面,2017年至2022年,浙商银行总资产规模已从1.53万亿元攀升至2.63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42.22亿元增长至610.85亿元,净利润从109.73亿元增长至139.89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该行更是实现营业收入496.9亿元,同比增长4.13%;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27.53亿元,同比增长10.54%。
而纵观同类型上市股份银行,利润表普遍承压,超半数股份行增收不增利,更有甚者营收利润双降。
业绩的提升取决于正确的战略,2022年,浙商银行正式提出“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夯实基础客群,不断做大零售、小贷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
2023年,浙商银行又积极推进的“321”经营策略,在优先投向零售、小贷和供应链 金融的同时,做大绿色中收和绿色收入,继续压降存款付息率。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小额分散资产、弱周期行业资产、客户服务总量)实现营收95.16亿,占比29.58%,较年初增加1.05个百分点,较战略提出时(2022年6月末)提升5.24个百分点。
从业绩来看,作为一家年轻的城商行,浙商银行能有此表现,其实力自然不容小觑,但抛开数据,从业务角度来看,这家银行存在的风险也不少。
03
风险犹存
据零点财经统计,2018年至今,浙商银行因业务违规收到的罚款已超千万元,其中,最近一次的罚单产生于11月。
该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监管局公布6张罚单,剑指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阳分行及其相关责任人。
罚单显示,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阳分行存在以下违规行为:
一、债权融资计划投资管控不到位;二、信用证贸易背景不真实,议付资金回流开证人;三、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四、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五、流动资金贷款审查不尽职。
基于上述5项违法违规事实,浙商银行被罚款160万元, 5名相关责任人分别被罚款5万元。
具体而言,浙商银行此次罚单涉及的五宗罪,既涉及信贷业务,也涉及该行的非标资产、表外业务,映射着浙商银行业务规范性的“失守”。
债权融资计划作为债权类资产的一种,早在2019年的资产新规中被明确认定为非标资产。
而浙商银行早期规模的扩张,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信托计划、资管计划、股票质押等理财非标资产,这些非标资产大多属于表外资产,流动性差、收益率高,但风险也高。
资产新规公布后,浙商银行虽主动压降非标资产规模,但速度较慢。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浙商银行的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余额为841.14亿元,相比上年末减少了14.28%,相比2016年末更是压降了超80%。
但从2023半年报来看,截至今年6月底,浙商银行的信托及资管计划余额又回升到了1012.37亿元,相比上年末增加了20.36%,在总资产中占比3.48%,在行业处于较高水平。
与此同时,占比不低的非标资产规模,也给浙商银行带来了不小的资产风险管控压力。
截至6月底,浙商银行的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的最大损失敞口为794.5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19.68%,为浙商银行“直接持有但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中,风险敞口最大的资产,这无疑加大了浙商银行资产风险管控的挑战。
除此之外,房地产不良率的不断抬升,是浙商银行的又一心病。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浙商银行房地产贷款金额高达1730.76亿元,相比去年末增加了3.75%,占贷款总额的10.47%。
与此同时,该业务不良率走高。2021年,浙商银行房地产不良率仅为0.62%,但2022年已增长至1.66%,2023年上半年更是持续增长,为2.31%,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银行的前10大借款人中,第一、第二、第五、第八大借款人均来自房地产业。
由此可见,在房地产行业下行、个别高杠杆房企相继暴雷的环境下,浙商银行似乎并未压降房地产贷款敞口。
除此之外,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持续承压。2017年至2022年期间,该行资本充足率从12.21%提高至14.24%后下降至11.6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8.29%提高至9.64%后下降至8.05%。
今年三季度,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所提升为 11.8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5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18%。但根据资本充足率相关指标,其在股份制银行中仍然垫底。
成立19年,浙商银行一路前行,即便是在疫情反复、经济承压,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亦有下降的背景下,也依然靠着独特的战略实现了稳定增长。
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开疆扩土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以及在经营过程中的违规手段,这些风险如何清退,内部管理又如何整改是浙商银行亟需解决且不可规避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