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狂揽4000亿,暴富后工人“跑路”,汽车一哥“自相矛盾”丨投融界研究院182期
“比亚迪是一家卓越的公司”,股神巴菲特再次减持其持有15年的股份时,还不忘表达对比亚迪的肯定。
如同巴菲特的“言行不一”,比亚迪从产销两端传来的消息,也同样呈现两极化趋势。
作为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销量频频传来“攻城略地”的捷报。3月,公司以18.33万辆的销量,超越大众成为了中国市场最畅销的乘用汽车品牌。这是中国本土乘用车品牌在近40年历史上首次成为季度品牌销量冠军。
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公司工人“排队离职”的消息一度冲上热搜,员工纷纷晒出因调休变多导致工资减少的工资单,凸显公司业务“羸弱”。
一边是“夺冠销量”,一边是“跑路工人”,比亚迪为何如此“矛盾”?
“苦熬”二十年,门外汉进阶行业一哥
2002年7月,刚刚在港交所上市的比亚迪,全资收购北京吉普的吉驰模具厂,开始为进军汽车制造业做准备。
彼时,在电池领域功成名就的比亚迪,是中国排名第一的“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商,生产的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应用在摩托罗拉、爱立信、飞利浦、波导等国内外众多手机厂商中。
伴随公司走上行业巅峰,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感受到的不是舍我其谁的豪情,而是面对蜂拥而入竞争者的危机感——百余家电池公司涌现,使得竞争过度,利润不断下降。
2003年,王传福以2.7亿元收购秦川汽车进入汽车业,正式进军汽车领域,试图攀爬更高的“山峰”。
王传福决定永攀高峰的同年,还鲜为人知的特斯拉在大洋彼岸低调成立,次年马斯克才走马上任董事长一职。未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搅动风云的人物,在历史的时间点上悄然相遇,甚至相比马斯克,王传福的动作还要更早一些。
不过,早起的“鸟儿”不一定很快就能吃到“虫子”。
在“零经验”的背景下,王传福从手机电池跨界汽车制造的疯狂想法,没有得到当时投资人的理解。跟随跨界消息发布的是投资人的纷纷离场,比亚迪市值几天内就蒸发30多亿元。
比亚迪国内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夏治冰回忆此事,觉得有点像噩梦,他说:“跨入汽车产业时,我们在中国香港的股市跌了9 块多钱,一个基金公司的经理打电话给我,要抛售比亚迪公司的股份,让我做好心理准备。”
面对层层叠叠的否定意见,王传福没有放弃,如同从大学、研究生到工作后都一直专注于电池领域,如今,这份专注又放在了电池背后的新能源汽车里。
最初,从未接触过这个行业的王传福,对造车毫无头绪,只能先向别人学习,从“模仿”开始。相传,王传福曾买过近50辆各大名牌的二手车,并且亲自带领员工把他们拆成零部件研究,要求员工去学习同行的工艺、设计、产品等技术。
2005年,酷似“丰田花冠”的比亚迪F3诞生。说的好听点,F3是“集各家之所长”,说的难听点,这就是一款“山寨货”。
不过,凭借低价优势,它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在2007年1月的单月销量突破1万辆,成为中国首款进入万辆俱乐部的单一车型。
除了“模仿”车型,王传福的生产方式也同样站在“巨人”丰田的肩膀上,采用垂直整合模式。
在现代制造业中,一个产品从设计到原材料到零部件加工,再到组装生产和销售,这些环节往往由不同公司负责,各自掌握产业链的上下游,而垂直整合模式则是一家公司掌握产业链,大部分的环节零部件可以自给自足。
按照王传福的话说,比亚迪有一个技术鱼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市场需要时,我们就捞一条出来。”
2008年,比亚迪进入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当年12月正式向市场推出F3DM。王传福在这项技术上先后投入高达10亿元,同时申请了600多项专利技术。
在那个遍地都是燃油车的时代,纯电汽车、混动汽车作为不被市场熟悉的车型,还只能成为新品的“尝鲜”款。不稳定的技术、不理想的销量,加之经销商终止合作、扩产后出现整车质量问题,比亚迪吃到跨界“苦果”,股价再次“一泻千里”,从2009年的88.4港元/股缩水至26港元/股。
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非一时之功,撞得头破血流的王传福意识到这一点,但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2010年,比亚迪一边继续研发新技术,一边研制出首款电动大巴K9,在深圳市开始运行,如此踉踉跄跄走过数年。
到了2018年,比亚迪虽然成为了第一个新能源汽车占比接近50%的汽车企业,但仍然不能逆转净利润的持续下降。前有“特斯拉”,后有“宁德”,早早入场的比亚迪似乎并没有得到先发优势。
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唱衰”声中,比亚迪在2021年迎来转折点。
随着技术升级,刀片电池、DM混动技术的全面应用,有超2万件专利的比亚迪,产品力显著提升,销量快速攀升。2022年,公司拥有比亚迪(王朝、海洋)、腾势和仰望等品牌,销量规模达187万辆,超过特斯拉的131万辆,而营收更高达4241亿元,较2021年的2161亿元,几乎翻倍。
销量的春天,生产的冬天?
任何新事物的替代都不是等比例的,而是先低再高。
王传福的这句话体现在比亚迪的成长中,从第一辆到第一百万辆,比亚迪用了13年,从第一百万辆到第二百万辆,时间缩短到一年,而从第二百万到第三百万比亚迪只用了半年。
根据中汽协数据,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为158.6万辆,同比增长26.2%。而2023年一季度,比亚迪实现销量55.21万辆,同比增长92.81%,占到了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近三分之一。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增速放缓的大形势下,比亚迪一枝独秀,继续保持强势增速。今年前四个月比亚迪累计销量已经达到了762371辆,同比增长94.3%。
国内销量节节高,国外销售也是一片红火。
今年1-4月,比亚迪海外销量接近5.36万辆,相比去年一年5.59万辆出口量,今年4个月时间,比亚迪几乎完成了去年全年的海外市场销量。
除了在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印度、巴西、巴哈马等市场外,比亚迪不断布局欧洲市场,包括荷兰、瑞典、德国、挪威、丹麦等,比亚迪汉系列等产品不断出击,目前已经在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布局。
当比亚迪汽车销量传来一片欢声笑语之时,大家一般会顺其自然地认为其生产必定如火如荼,可事实似乎并不是如此。
有媒体曝光,长沙比亚迪旗下望城工厂和雨花工厂工人出现“批量辞职”的现象,并且陆续有工厂员工晒出因调休变多导致工资减少的工资单。
虽然针对工人“离职名额已满”、“批量辞职”等传闻,比亚迪回应称,“经核实,‘离职名额已满’‘排队辞职’等说法与事实不符”,但也未彻底否认员工因业务减少而变相降工资的情况。
针对一家销量扩张的企业、生产却“收缩”的现象,舆论分析师纷纷现身说法。
有人分析,近期汽车全面降价,汽车行业淡季以及消费者观望导致销售情况不佳,产业链企业往往难以避免阶段性产能利用率下滑的尴尬;也有人认为,比亚迪过去两年扩张导致库存积压,不得不放慢生产步伐。
汽车大跃进,扩产下的“围城”
不管有多少因素导致,比亚迪销量与员工业绩的“背离”,本质上是公司的产能扩张超越销售增幅。
“比亚迪的目标是今年年底前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商。”在日前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自信宣布:“比亚迪今年销量目标300万辆起步,争取翻倍增长到360万辆。”
相比之下,中汽协的预估略显“保守”,其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为900万辆,增幅35%。
想实现远高于市场整体增量的超速增长,比亚迪势必要提升其市场占有率以及产能。
据公开信息,去年,比亚迪已有常州、抚州、合肥长丰一期、西安三期等多个新建产能投产;今年,郑州基地、合肥长丰二期、深汕项目、济南二期等多个项目都将陆续投产。
届时,比亚迪将在全国形成西安、深圳坪山、长沙、常州、抚州、合肥长丰、济南、郑州、襄阳、深汕合作区等10个生产基地,整体规划产能超过400万辆。
如此宏大的战略目标,需要在漫长战线上部署更多的“士兵”。
当公司销量的增长赶不上扩产的产能,切换到微观视角,就是每一名“士兵”的业务会变少而导致薪资下降,此时,人员流动在所难免。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于蒸蒸日上的比亚迪而言,扩大产能以谋求更大的市场,是战略的布局;于养家糊口的“打工人”而言,大跃进下的比亚迪难有理想薪资,离开也成必然的选择。
“矛盾”中向前,又能实现几成的野心,还要在未来揭晓。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
比亚迪最新技术Get!2025款海豹、海豹07DM-i焕新上市,产品实力全面跃升
8月8日,比亚迪海洋网“双豹”齐发,2025款海豹、海豹07DM-i正式上市。比亚迪出杀招了,小米汽车要不要便宜卖?
2月19日,比亚迪直接祭出了降价大招——推出秦PLUS荣耀版和驱逐舰05荣耀版两款混动车型。随后,五菱汽车、长安启源、哪吒汽车等纷纷打起了价格战。彻底击穿10万元大关!比亚迪开年化身“卷王”,杀向了燃油车最后腹地,争抢合资车市场?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第一年
比亚迪发布秦PLUS荣耀版和驱逐舰05荣耀版车型,杀向了燃油车最后的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