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贷后催收:AI加持,监管并进
今年的催收行业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疫情影响下,信贷不良风险增大,催收机构业务增多,另一方面,多项法律法规下发,催收合规的边界越来越明晰。
此外,数字化不仅在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中蔓延,催收机构也在面临数字化的考验。今年以来,多家金融机构在贷后催收招标中均要求催收机构运用大数据、AI机器人等进行催收。
催收行业正在面临大洗牌,随着金融科技技术的加持下,未来一批合规机构会迅速冒头,抢占市场。
多项法规施行,围堵暴力催收
总体而言,2022年的催收行业仍然处于严监管状态,多部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文件的下发,完善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细则,从催收方式、频率、工作时间范围等多个方面对催收机构进行了全方面的约束。
1月1日,银行业协会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国银行业协会信用卡催收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正式执行,该工作指引对催收时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在没有获得债务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在晚22点至早8点进行电话和外访催收,这也就意味着催收机构的电催以及上门催收只能安排在早上8点开始至这天的22点结束。
此外,通知还严禁使用“呼死你”等方式频繁致电催收;严禁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不得以骚扰、恐吓、欺诈、威胁等不当手段开展催收也对催收机构的不合规催收方式进行限制。
7月,银监会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中再次将“不得违法违规提供或者公开客户欠款信息,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写入,并要求从重处罚强制要求同意使用信息、将消费者提供的信息用于不当催收、擅自办理业务等多种侵害个人信息权益乱象。
此外,该通知还要求各银行机构9月20日前完成自查整改,并作报告上呈银监局。
今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简称“反诈法”)也对催收机构敲响警钟.
反诈法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出售、提供个人信息,明确限制民营线上高利贷款平台,对催收的特定欺诈行为如批量账号、虚拟拨号、网络地址自动切换等判定为违法。
法规之外,警方也在加大对违法违规的催收机构惩处。
今年6月末,全国公安机关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动员部署会召开,会议强调,要重拳打击突出违法犯罪,催收行业以被列为“扫黑除恶”的重点行业,一批违法催收机构被警方查处。
根据公开信息,今年5月至8月,至少有十几家催收公司因为暴力催收、违法买卖个人信息被警方调查,涉及四川、安徽、广西、湖南等地区。
催收机构入行门槛变高
监管的要求只是催收公司面临的一大束缚,事实上,金融机构在挑选催收机构作为合作伙伴时,对于合作机构的合规程度、资质以及数字化能力等也有了新的要求。
“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会变成智能社会,其广度、深度我们现在还难以想象。”任正非曾对媒体这样形容数字化、智能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同样也在影响催收行业,传统的催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工坐席进行电催、委外催收。不仅效率较低,还会因为催收人员的操作不当引发违规风险。
粗略估计,目前我国催收机构每个人工坐席每天处理客户量在300件左右,但在引入智能催收后,一个催收机器人每天能够处理6000件逾期贷款,是人工的二十倍,并且这些机器人还能7天无休,进一步提高效率。
此外,催收机器人不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面对逾期者的言语侮辱等情况时,不会因为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
一位被多次催收的逾期人士向「消费金融频道」透露,其在银行信用卡、网络借贷平台均有逾期记录,逾期金额高达16万,“目前我接到的所有催收电话都是智能机器人打来的,话术也差不多,这些智能机器人声音很甜美,说话也好听,接到这种电话确实也不容易发火。”
目前,人工智能在催收方面的运用已经十分深入,从语音机器人、智能质检到智能管理系统,人工智能不仅降低了投诉率,在降本增效等方面效果也十分明显。
在合作机构方面,金融公司也在不断提高催收合作的门槛。「消费金融频道」梳理了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银行以及互联网平台发布的委外催收标书,多家机构在招标公告中明确要求“供应商须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有司法机构颁发的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并通过年检。”
这意味着,为避免催收机构的违规风险,金融机构已经将律师事务所作为催收合作的门槛。
今年以来,一些催收机构正在积极与地方法院、仲裁委、司法局等机构合作,申请设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以获得背书,更加顺利开展催收活动。
反催收与催收的博弈
从催收业务本身而言,今年的催收工作难做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现金贷最火的那几年,你只要有几个人就能做催收。现在不行了,如果没背景没资源,连杯羹都分不到。”一位催收从业者告诉「消费金融频道」。
在疫情的影响下,个贷不良明显增加,催收机构的业务量相较于往年也在增长,不过催回率却不增反降。
上半年,受制于风控等因素,委外催收等催收方式无法开展。叠加大环境影响,部分逾期者收入下降无力还款,明显影响到3M及以上的催回率。
公开信息显示,某国有大行信用卡中心30天的催回率目前只有45%左右,而此前几年这一数据是90%以上。即便是银行或信用卡中心的最优质资产,在进入不良阶段后的回收比例不超过5%。这意味着催收机构不仅面临更大的催回压力,利润空间也被大大压缩。
除了头部的电催公司,此前从事电催、上门催收的中小机构基本上已经被行业淘汰,这些机构部分转型做了反催收,因为熟悉催收内部流程,因此极大得增加了催收机构的催回难度。
据有关机构检测,2021年涉及到“延期还款”“停息挂账”“债务重组”“征信修复”等QQ群、微信群约达8.8万个,每个群少则百人多者超千人,这意味着从事“反催收”人员或达数百万。工商数据也显示,2021年以来成立的债务法务咨询类公司是过去10年总和的5倍左右,目前全国已经超过了1万家。
而目前催收机构数量在5000家左右,仅为反催收机构的一半。更有行业人士表示,真正合规的机构仅在50家左右。面对反催收组织的人海战术,催收机构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2022年对于催收行业而言仍然是阵痛的一年,行业监管收紧,一些违法违规机构传出被调查而人心惶惶,反催收的猖獗也让催收机构业绩惨淡。不过在行业肃清、催收逐渐褪去暴力的外衣后,催收行业将会迎来更好的催收环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
第三届消金专委会成员单位名单披露,招联当选主任单位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公布了,第三届常务委员会、成员单位名单全体成员名单,招联消费金融当选为第三届常务委员会主任单位。加速数字化转型,晋商消费金融打造数据驱动的风控堡垒
晋商消费金融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战略步伐,通过不断夯实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自主研发搭建风控数据中台,持续推动数据资产管理,在信贷业务全流程中深度应用大数据技术,赋能风控审批、反欺诈、贷后管理等环节,全力保障业务稳定发展。晋商消费金融公司举行“同题共答 守护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专题交流研讨会
晋商消费金融公司于10月18日组织召开“同题共答 守护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专题交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