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vell裁撤中国区,芯片行业真要走下坡路吗?

数智界聂来斌2022-11-09 08:52 数字产业
但一个行业想要大浪淘沙,首先就得拥有足够多的沙子,给他们时间成长到一定程度后整合洗牌。

裁撤中国区研发团队的外资芯片企业终究还是出现了。

10月26日,美满电子(Marvell)宣布调整在华业务。Marvell企业营销副总裁Stacey Keegan表示,“作为此次调整的一部分,我们的几个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正在宣布改变其全球定位战略,这导致在中国的岗位被取消。”

其实自10月7日,美国披露最新管制措施后,市场早已开始唱衰国内芯片行业,凯投宏观分析师马克·威廉姆斯和黄子春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美国的新规是对中国技术雄心的重大威胁。”

其他分析师认为,在美国新规发布后,“中国公司不仅会失去先进芯片的使用权,还会失去技术和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公司恐将失去在高精尖领域的竞争资格。”

这种观点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此次新规发布后,国内芯片企业不仅买不了尖端芯片成品、设备、生产材料,还无法雇用美籍人员以及获得EDA设计软件的使用授权。

只可惜美国的种种制裁非但没有彻底封杀中国芯片产业,反而间接将为中国芯片产业输送成熟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问题入手,希望通过Marvell裁员,探讨国产芯片行业在美国制裁下,一直扩产的原因。


  1. Marvell裁员背后有没有鬼故事?

  2. 国产芯片企业如何应对?

  3. 自主造芯之路走到哪了?


图片

海外芯片厂频繁撤出中国背后

Marvell裁员对员工个体而言不是“鬼故事”,更像是喜剧,因为可以让员工拿着裁员赔偿找工作。但对整个行业而言,无疑揭开了国人最不想看见的一道伤疤,中国芯片人才匮乏。

在人才市场上,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被各大猎头疯抢,阿里、华为等公司的招聘专员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据公开资料,Marvell此次裁员对象主要是中国研发团队,裁员后仅保留南京部分设计服务人员,赔偿方式为N+3,并会为被裁撤人员提供到新加坡工作的机会。

结合Marvell将部分员工分流到海外工作,与其说Marvell是在裁员,不如说是撤出中国内地。

伴随美国对中国芯片行业的制裁逐步加剧,美国除要求芯片企业撤出中国市场外,还禁止拥有美国国籍的芯片从业者,任职于中国芯片业。

至此,芯片之争已经从产品、设备这些表层领域,渗入人才底层之争。这无异于让本就人才严重短缺的中国芯片行业雪上加霜。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徐伟,在2019年世界半导体大会才智分论坛上介绍:“如果说现在集成电路的人才缺口是30万,那么未来随着芯片需求的增加,人才缺口只会越来越大。”

为让大众对芯片人才缺口有个直观感受,徐伟以2018年为例,全国本硕博毕业生数量超过800万人,但集成电路专业领域的高校毕业生中只有3万人进入本行业就业。

一方面是人才培养不足,另一方面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留不住,根据人大教授金灿荣介绍,1978年到2015年硅谷仅清华毕业生就招收了2万多,到2018年,这一数字有增无减,当年清华赴美留学的毕业生超过8成选择留美工作。

另外,在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背景下,国内近年来持续增加芯片生产线,迅速放大的产能,也导致芯片行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据智联招聘统计,普工/操作工是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招聘需求最大的岗位,其次是销售顾问和质量管理/测试岗位。

图片

近年来,为迅速增加芯片人才储备,清华、北大、华中科技大学先后成立芯片学院(集成电路学院),但而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预测,即使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仍将会有超20万的缺口。

在芯片行业海外大厂就业环境明显优于国内的背景下,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成为国内芯片厂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图片

抢人容易,增量难

在我国芯片行业受限之前,国内芯片行业受重视程度较低,由此导致科研人员获得感较低,导致大量毕业生不愿归国就职,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国内芯片行业人才匮乏。

好消息是,从我国重视解决芯片“卡脖子”问题开始,芯片行业人才留存率越来越高。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年只有约12%的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本行业,60%以上的毕业生流入其他行业。至2020年,21万左右的集成电路毕业生,约有13.77%选择进入该行业。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留下,华为2019年开始推出“天才少年”招聘计划,按年薪分为三档,最高者一年收获201万元。

阿里达摩院也设有“达摩院青橙奖”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两项人才培养计划,其中达摩院青橙奖主要面向大中华区35周岁以下或博士毕业6年内信息技术、半导体、智能制造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并给予100万元现金奖励+科研资源支持。

除吸引本地人才之外,各家企业也越来越敢于“挖墙脚”。2021年,法国数学家、2002年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正式加入华为,与华为合作开展基础研究,而在此之前,已经有3位菲尔兹奖得主加入华为。

从研发投入方面来看,根据2021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华为以1418.93亿元的研发投入排名第一,甚至高于2-4名的研发总和,以此换来发明专利超9万件,唯一令人惋惜的是,公司设计的海思麒麟9000 5G芯片,由于自主产能不足无法继续量产。

排名第二位的阿里巴巴,2021年研发投入572.36亿元,同一年推出应用于云服务领域的自研芯片“倚天710”,在2022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宣布未来两年新增算力的20%将使用自研芯片。此时距离其2021年正式公布,不过才一年。

众所周知,云服务器所用芯片,首要要求就是稳定,同时在“双碳”背景下,几乎不关机的服务器芯片还是需要拥有低功耗。

采取5NM制程的倚天710,内含128核CPU,主频最高达到3.2GHz,可以采用业界领先的DDR5内存、PCIe5.0接口等技术,被阿里奉为“业界性能最强的ARM服务器芯片”,性能超过业界标杆20%,能效比提升50%以上。

若单看理论数据,倚天710足以在服务器芯片领域实现国产替代。但是综合华为麒麟9000芯片的结局,当倚天710市场份额足以撼动Intel、AMD等老牌厂商在服务器领域的蛋糕时,距离停产也就不远了。

毕竟2020年4月,华为手机以21.4%的市占率登顶全球第一后,迅速迎来美国严厉打击,首先是禁止台积电生产麒麟最新研制的麒麟9000芯片,随后又进一步扩大制裁范围,阻止华为通过“替代芯片生产”与“提供用从美国获得的工具生产的现成(OTS)芯片”来绕过制裁。

华为不得不弃用自研的全球首款5NM制程5G芯片,选择高通手机芯片,即使花钱买高通芯片,也不能买5G版本,并不得不出售子品牌“荣耀”。手机市占率也因此从全球第一,一度成为统计数据中的“other”,虽然今年三季度出货量重回全球第十,但是出货主力机型却以4G手机为主。

对华为的制裁还涉及服务器领域,华为旗下采用7NM制程,拥有64核,性能超出业界标杆25%,能效比优于业界标杆30%的鲲鹏920处理器,同样停产。

有此前车之鉴,阿里倚天710想要真的在服务器领域完全实现国产替代,恐怕还得等芯片产业链真正完全自主可控。

图片

芯片自主进程走到哪了?

自从美国明确制裁中国芯片产业后,国内芯片产业链自主可控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

从芯片生产必不可少的设计、制造、封测三个环节来看,中国芯片企业在设计领域有华为麒麟、阿里平头哥等掌握5nm先进制程芯片的设计能力,但是伴随美国进一步封锁芯片设计必不可少的EDA工具,国内芯片设计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虽然国内已经有华大九天、广立微等EDA企业。但其中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完整的华大九天,只能为28NM制程芯片提供全方位设计支持,如器件模型提取工具、模拟电路设计全流程工具等,且主要目标客户是晶圆制造厂,不足以支撑华为、阿里继续研发5NM制程芯片。

广立微是国内极少数能够在单一应用领域,提供全流程覆盖的产品及服务的企业。公司产品目前已经受到国内外一线厂商认可,客户包括三星等垂直整合制造(IDM)厂,华虹集团、粤芯半导体等晶圆代工(Foundry)厂,以及部分没有生产线的设计公司(Fabless)。

目前唯一令人放心的是封测环节,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早已跻身全球封测厂TOP10,在全球范围内也具有较强竞争力。

真正被欧美卡住脖子的是制造环节的晶圆代工领域,内地只有中芯国际、华虹集团跻身全球晶圆代工厂TOP10,且光刻机、光刻胶均靠进口,随时会被外商断供,主要产能也集中于28nm制程,中芯国际目前正在着重提升14nm制程芯片良率。

不过就现阶段科技发展层面而言,28nm制程芯片已经足以应对大多数应用场景,比如近两年大火的新能源行业亟需的IGBT功率半导体,以及对制程要求不高的模拟芯片等。

这主要是因为28nm制程是公认的成熟制程和先进制程的分水岭,相对于稍落后的55nm和更先进的14nm,28nm可以在性能和功耗之间取得极高的平衡,满足应用需求的同时,也不至于高不可攀、无法实现量产。台积电2011年实现了28nm研发,中芯国际、华虹分别于2015年、2018年完成研发。

以全球最大晶圆制造厂台积电为例,从实现量产至今,28nm制程芯片一直是台积电的重要营收来源,并公开表态到2025年,其成熟和专业节点的产能将扩大约50%。

伴随产能提升,规模效应进一步放大,届时台积电恐将继续压缩28nm制程芯片成本,挤压中芯国际、华虹等内地厂代工市场份额,为提前应对,中芯国际目前也在积极建厂,提升28nm制程产能。

公开信息显示,中芯国际先后四次扩大28nm等成熟工艺的产能,目前已投资超过1700亿元,晶圆代工厂覆盖上海、天津、北京、深圳等城市。只是在设备、原材料采购上,接连面临难题。

首先是当前大环境下,进口采用美国技术的设备,受到颇多限制,在半导体制造中的三大核心设备中,国内厂商在薄膜沉积、蚀刻设备方面均有突破,其中中微公司生产的蚀刻机已经应用于台积电5nm芯片生产线,北方华创生产的薄膜沉积、蚀刻设备也覆盖了28nm制程。

但是在光刻机和光刻胶方面,传闻达到量产标准已久的28nm光刻机迟迟不见交付,光刻胶领域更是尚无一家生产商推出可以应对28nm及以下制程芯片的量产产品。

在2021年7月底闹得沸沸扬扬的“中芯国际技术大拿被怼‘你算老几’”一事中,中芯国际光刻胶负责人杨晓松,直接在交流群中表示:别扯ArF,没一家能看的,各个都不敢来见我。

国产芯片也并非全是鬼故事,中芯国际2020年量产的14nm制程芯片,海思麒麟710A,被视为国产芯片的破局之作。

因为伴随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进一步制裁,生产工艺中包含美国技术的企业不允许为华为代工芯片,但是华为今年发布的畅享50、HUAWEI nova 10z两款新机,依旧采用麒麟710A芯片,外界猜测国产芯片产业链,在14nm先进制程生产端,已经实现了突破。

而且今年以来,市场上不断传出“华为麒麟2023年回归”的消息,叠加2021年频频传出28nm国产光刻机即将交付,国内芯片企业在自主生产芯片领域可能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图片

结语

在我国大力扶持芯片行业的大背景下,国内新注册芯片企业越来越多,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增芯片相关企业3.08万家,现存芯片相关企业14.29万家。

可能很多人对新增注册量不以为然,但一个行业想要大浪淘沙,首先就得拥有足够多的沙子,给他们时间成长到一定程度后整合洗牌,美国当年的芯片行业就是先经历了鱼龙混杂的混沌期,才逐渐跑出来Intel、AMD等国际大厂。

在欧美搭建起来的全球合作模式没有破裂之前,我国一直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下游,这也是长电、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内地封测厂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主要原因。

但自从美国开始限制我国芯片发展以来,原本安于产业中下游的整个中国芯片产业链,正逐步向中高端制造领域迈进,不断涌现出华为、阿里等可覆盖5nm工艺芯片的设计公司,只是苦于产能不足,依旧无法对海外大厂形成真实威胁。

近几年伴随我国不断提升对芯片行业的扶持力度,大量新玩家涌入该赛道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才,有效缓解了国内芯片人才外流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假以时日,伴随更多的人才涌入芯片行业,我国芯片被卡脖子的问题终究会得以妥善解决,届时不仅可以芯片自由,恐怕还可以凭借“性价比”,抢走Intel、AMD、NVIDIA等老牌大厂在国际市场上的蛋糕。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