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龙激光半年大涨1.5倍,“死磕”技术成为最强杀手锏?

博望财经恒心2022-08-03 08:30 数字产业
理性来看,作为刚踏上资本市场的“婴儿”,德龙激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将讲出怎样的故事尚需市场给出答案,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

文|恒心

来源|博望财经

近来笔者注意到有这么一只股票,在蹭蹭往上涨,甚至直拉涨停板。

没错,就是国产激光精密加工先驱——德龙激光(688170.SH)。

据公开资料显示,德龙激光成立于2005年,并于2022年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激光加工设备全产业链公司,目前主要从事精密激光加工设备和固体激光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依托设备能力对下游客户提供激光租赁设备和激光加工服务,所生产的精密激光加工设备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及光学、显示、3C等领域,未来还将逐渐进入锂电、光伏等领域。

资本市场上,8月1日德龙激光股价最高飙升至62.3元/股,较上市首日的最低价24.93元/股暴涨1.5倍,期间更是多次直拉涨停板,目前市值64亿元。

图片

资料来源:富途牛牛。

股价的上涨,或许与7月26日发布的一份研报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西部证券研报中预计德龙激光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4/1.95/2.81亿元,给予公司22年行业平均PE49X,对应目标价58.80元,给予“买入”评级。

不禁引人思考,德龙激光这扶摇直上的底气源自哪里?凭什么“俘虏”投资者的心?

01

站在激光设备市场风口,“产品+应用领域”双拓展

所谓激光,是指特定的物质受到外部强能量激发而产生的光,具有发散度小、亮度高、单色性好、相干性好等一系列特点,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工业制造、信息通讯、生物医疗、科研军事等诸多领域。

激光器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光学材料、光学元器件、机械、数控、电源及辅助材料等,中游主要是各种激光器及其配套装置与设备,下游则以激光应用产品、激光制造装备、消费产品为主。

图片

资料来源:《2020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

据《2021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已达692亿元,自2010年以来复合年化增长率为21.71%,并预计2021年我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还将增长至820亿元左右。

图片

资料来源:《2021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不仅受益于政策利好,还与下游需求的持续旺盛密不可分。

抛开宏观不谈,就在微观领域来看,以固体激光器为主,相关精密激光加工设备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及光学、显示、消费电子、新能源以及科研领域。

就拿半导体为例,产品主要包括LED、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光电子器件等产品大类,其中尤以集成电路占主导地位,并在电视、电脑、智能电网、汽车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激光加工设备在本领域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和LED芯片的晶圆切割、刻蚀,以及对光学镜头中光学镀膜玻璃的切割处理等方面。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的年化复合增长率为19.73%,2020年全市场销售额已达8848亿元。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但整体还是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相当大一部分的芯片、尤其是高端芯片仍主要依靠进口。

未来随着《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等一系列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产能将进一步释放,也会进一步刺激对相关精密激光加工设备和激光器的需求。

图片

资料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德龙激光致力于激光精细微加工领域,聚焦于半导体及光学、显示、消费电子及科研等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激光加工解决方案。

在半导体领域,德龙激光成功进入国内最大的半导体设计企业华为海思、国内最大的半导体制造企业中芯国际(688981.SH)、国内最大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长电科技(600584.SH)、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厂商代表企业华润微(688396.SH)等。

据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以2020年销售额来计,德龙激光在中国大陆泛半导体激光设备提供商中位列第三,销售额占比15%,仅次于日本DISCO公司和大族激光(002008.SZ)。

此外在显示领域,2016年至2020年中国大陆主要面板厂的激光切割类设备数量,德龙激光销量占比12%,排名第三,仅次于韩国LIS公司和大族激光。

事实上,德龙激光有此成就主要源于持续扩张的产品线和下游应用领域。

以产品线来看,2006年德龙激光成功开发光伏激光划线设备,入局精密激光加工设备领域;2011年收购贝林激光作为激光器研制主体,同期收购江阴德力激光涉足激光加工服务;此后2017年至2018年相继成立苏州展德和苏州勤研精密,分别提供自动化和激光运动控制解决方案,产品线持续扩张。

与此同时,2006年至2008年德龙激光先后成功开发应用于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激光划线设备、触控屏的薄膜激光蚀刻设备以及晶圆激光切割设备,布局光伏、消费电子和LED芯片等行业,下游应用领域不断开拓。

德龙激光凭借产品谱系不断完整,同时涉足多个应用领域,成功晋升为激光精密加工佼佼者。

02

重研发,业绩保持稳健增长

身处高景气度的激光设备市场,德龙激光业绩保持稳健增长。

据历年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2年一季度德龙激光分别实现营收3.53亿元、4.19亿元、5.49亿元和1.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8%、18.73%、31.08%和20.30%。以2021年营收结构来看,精密激光加工设备、激光器收入占比分别为73.95%、10.46%。

图片

资料来源:Wind。

相应地,德龙激光盈利能力也在大幅增长。同期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0.2亿元、0.67亿元、0.88亿元和0.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66%、280.02%、30.47%和7.9%,增速显著快于营收增速。

当然,这与激光器毛利率的快速提升密不可分。短短两年,德龙激光实现了弯道超车。

2019年,彼时的德龙激光不具备规模效应,产量低于可比公司(诸如英诺激光、美国相干、国神光电),导致生产成本偏高,自然毛利率也就低于可比公司。但2020年产量大幅增加,初显成效的规模效应抬高盈利能力,当时激光器毛利率与同行业公司相近。步入2021年,因定制化产品程度高,激光器毛利率水平较高,已领先于可比公司。

图片

资料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德龙激光毛利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飙升,还与其注重研发有关。

之所以德龙激光重视研发,或许可以从德龙激光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赵裕兴的言谈中明白个大概。赵裕兴曾表示,“在十多年前,全球能生产LED芯片激光切割设备的厂家,只有寥寥几家,并且都是海外厂商,设备价格大概在60万美元左右。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一旦出现故障,厂商的检测维修周期至少要一个月,这样LED加工企业的生产就陷入了停滞”。

为了防止“卡脖子”,德龙激光与技术“死磕”。2019年至2021年德龙激光研发费用分别为0.43亿元、0.47亿元和0.59亿元,三年累计1.49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12.18%、11.12%和10.73%。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除了行业龙头大族激光外,德龙激光在可比公司中研发费用率最高。

2021年末,德龙激光研发人员人数149人,占员工总数的22.24%;截至目前共拥有已授权专利146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30项。

你以为到此就结束了吗?德龙激光的“野心”远不止此。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德龙激光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584万股普通股,拟将募集资金:1.64亿元用于精密激光加工设备产能扩充建设项目、0.86亿元用于纳秒紫外激光器及超快激光器产能扩充建设项目、0.59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0.22亿元用于客户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剩余1.1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将进一步加固护城河。

03

巨量转移技术,行业共识

在显示领域,Micro LED正凭借着高性能、低能耗、长寿命等多方面优势,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在Micro LED商业化进程中,国内外头部电子厂商纷纷入局,这无疑会催生出巨大设备空间。

国金证券研报中提及,以IDC预测的2023年全球市场智能手机销量14.05亿台,以相对折中的1080p分辨率屏幕,2023年的智能手机总红绿蓝像素需求为14.05*1920*1080*3=87402240亿个。以集邦咨询预测的2023年全球平板电脑销量1.54亿台,以11英寸iPadPro分辨率为基准,2023年的平板电脑总红绿蓝像素需求为1.54*2388*1688*3=18622961.28亿个。

而巨量转移技术就是Micro-LED能否实现量产的关键。

一片蓝海的巨量转移设备市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当然,这其中就包括德龙激光在内。

德龙激光已具备针对蓝宝石衬底的MicroLED晶圆的激光剥离设备,在巨量转移技术和巨量检测修复技术相关领域做了技术储备,配合京东方、华灿光电等客户进行小批量工程测试。

写到最后。虽然德龙激光具备一定竞争优势,但与国内外龙头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对比国外龙头,因起步较早,品牌知名度更高,具备市场先发优势,在技术、规模等方面优于德龙激光;对比国内龙头,因具备更强的规模优势,拥有更丰富的产品线及更加全面、综合的服务能力,相比德龙激光同样略胜一筹。

理性来看,作为刚踏上资本市场的“婴儿”,德龙激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将讲出怎样的故事尚需市场给出答案,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