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指数】刘峰:建议中小银行从五大方面深化数字化转型
2022年6月30日,《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报告(2022)》发布会——暨第二届“金融科技指数论坛”,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 推动金融科技回归本源”。
发布会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承办,WEMONEY研究室提供特别支持。
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发表了题为《把握科技创新趋势 笃定发展金融科技》的主旨演讲。
刘峰表示,当前,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深入并根植于银行业经营发展各个环节,“上云用数赋智”成为银行业创新发展的“必答题”。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运用科技手段促进智能化金融创新,促使智慧金融从外围支撑向核心引领转变。
深化数据资源应用,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支持客户精准画像与识别,使产业链条透明化、企业底层资产数字化,降低金融服务的风险成本,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效率更高、体验更好。
事实上,目前银行业正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加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据统计,2021年17家全国性银行(浙商银行年报未披露)科技总投入达到168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65%,3家银行科技投入超过200亿元、6家银行超过100亿元;六大国有银行2021年末科技员工合计9.56万人,占全部员工的5.22%。
在金融科技“燃指数”排名中第一梯队均是一线城市和二线重点城市,银行业机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也大致如此,这由科技、金融的特性使然。
刘峰强调,当前,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地方中小银行,也对其市场竞争力带来不小挑战。他说,今年初,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工作目标和实施路径。《指导意见》对地方中小银行的指导意义很大。目前,地方中小银行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对此,刘峰认为可以重点从五个方面深化数字化转型。
一是明确数字战略。中央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数字经济时代,抓不住数字化机遇,已经不是“不进则退”的问题,而是会不会被时代抛弃的问题。地方中小银行必须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和策略安排,坚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加强形势研判,做好顶层设计,完善运作机制。归根到底,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头号战略、一把手工程,否则难以真正落地、难以实现资源保障。
二是加强数据治理。经过数十年经营积累,不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沉淀了较为丰富的数据信息,但普遍面临历史数据质量不高、数据价值难以挖掘发挥的问题。我们在行业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地方中小银行还存在有的基础报表数据需要手动加工、各个业务系统数据难以互联互通、缺乏标准统一的数据质量管控的情况,这些都是数据治理的问题。地方中小银行要加强数据源头管理,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指标清晰明确、取数规则统一、录入完整及时,做到数据可信、可用、可控。
三是完善数字生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的重要内涵。数字化转型不仅是银行自身的事情,需要各个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包括客户、同业、社区、监管部门、行业组织、政府部门等等,要打造数字生态,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化对金融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四是培育数字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数字化转型千般好,最终要靠数字人才来落实,这就要打造一支懂金融、懂科技、会创新的数字人才队伍。地方中小银行要在引才、育才、用才、爱才方面下更多功夫,让数字人才干得出彩。地方中小银行较少主动披露科技人才建设和科技投入情况,从已有的公开信息看,科技人员占比、科技投入在营收中的占比明显低于全国性银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中小银行科技人员、财力支持等资源配置不足。
五是坚守数据安全。地方中小银行要严格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提升信息使用的规范性,保护信息安全权。做实闭环管理,在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使用、删除、销毁等生命周期各环节落实安全防护要求,明确各个关键节点主体的“权责利”。做实分级管理,对掌控的信息严格进行分类分级,根据信息分级结果以及敏感程度,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制定具体安全管理措施。做实授权管理,内部使用时,确保信息专事专用、最小够用、未经许可不得留存;外部合作时,必须获得信息主体明确授权,敏感数据“只进不出”,始终把安全贯穿数字化转型全过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