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消费金融发布首份ESG报告: 稳健经营引领可持续发展

WEMONEY研究室罗迹2022-06-13 15:16 数字金融
在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中信消费金融将继续秉持ESG理念,并将其融入负责任的金融服务中,持续推动普惠金融赋能美好生活,领航未来。

6月12日,中信消费金融于公司三周年之际发布《中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21年度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报告》(以下简称ESG报告),从多维度全面的展现其在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等领域的实践和成效。

近年来,国内经济不断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创新型经济加速转型,ESG理念成为国内外市场最为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级战略背景下,2022年,聚焦行业可持续发展,践行社会责任,ESG成为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词。

作为中国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全国第24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信消费金融首份ESG报告涉及公司在推进稳健经营、服务经济民生、助力绿色发展、专注客户体验、培育菁英成长、构建和谐社会等多维度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展现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与担当。

推进稳健经营 实现高质量发展

消费金融行业历经十二年的发展,群雄逐鹿,不断更迭。中信消费金融以打造“成为可信赖的消费金融公司”为愿景,保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通过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控合规建设,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及消费者保护工作 ,不断夯实自主风控能力及金融科技支撑能力,以精细化产品服务稳健发展。

中信消费金融坚持党建引领发展,不断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构建了权责明晰、制衡有效、程序规范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保障企业稳健经营,中信消费金融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在积极贯彻国家政策方针的前提下,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强化风险识别、严守合规底线,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坚决守住无重大风险事件的底线。

据悉,中信消费金融自成立至今,未有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垄断及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等诉讼事项。

履行社会责任 彰显企业价值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为此,中信消费金融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化的消费金融运营经验,以数据驱动的线上风控能力,逐步搭建了稳健发展和风险可控的产品体系,结合消费触点、消费内容、消费场景三大要素,为个人用户打造多场景、全渠道、全方位的小额消费贷款服务。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信消费金融累计服务客户达830万人,广泛覆盖全国各地。2021年,中信消费金融服务客户主要分布在广东、河南、四川、湖南、山东、河北、江西等地,客户群体分布以农村为主,不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能量。自成立以来,公司已实现农村交易笔数超2000万,金额总计近200亿元。

疫情期间,中信消费金融多措并举帮助解决中低收入人群日常消费资金来源,全力支持国内消费复苏和复工复产;河南水灾期间,中信消费金融针对受灾人群,出台针对受灾群众的延期还款、息费减免、征信保护、停止催收等系列关怀驰援方案,采取多种措施缓解还款压力;为提升金融可得性,中信消费金融上线“反诈指南”,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防诈拒赌意识、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举办“提升金融素养,做更懂金融的向上青年”主题活动,通过普及金融知识进社区,帮助群众更好地了解金融知识。

践行普惠金融,稳健发展的中信消费金融主动承担赋能者角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用优质的金融服务帮助解决社会痛点和消费者难点,努力筑起金融保障后防线,为人民美好的金融生活添砖加瓦。

践行低碳环保 助力绿色金融发展

“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命脉,在低碳经济的大潮中,也需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绿色转型。中信消费金融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积极践行低碳环保,助力绿色金融发展。

中信消费金融以绿色金融体系为支撑,聚焦金融科技和全面风险管理两大核心能力建设,倡导实施以数据和数字技术驱动的绿色低碳的轻资产模式,为消费者提供全线上化服务;扎实开展节约型公司建设,推进无纸化办公,持续深入推进节粮、节水、节电等工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落实中央精神,开展多项环保活动。

截至2021年底,中信消费金融累计为830万人提供线上全线上无纸化服务,仅2021年全年使用电子签章及电子合同2000余万份,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出一份力量。

彰显担当,践行责任。中信消费金融首份ESG报告的发布,清晰展现其可持续发展治理目标及踊跃践行“金融为民”理念。中信消费金融成立以来至2021年末,累计发放贷款484亿元,截至2021年底,贷款余额90.0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77亿元,净利润6,550万元。在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中信消费金融将继续秉持ESG理念,并将其融入负责任的金融服务中,持续推动普惠金融赋能美好生活,领航未来。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