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赚十亿的知网,又“翻车”了
何时收起“学术收割”的镰刀?
文丨猎云网 ID:ilieyun
作者丨韩文静
近日,一则中科院停用知网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流传。
该邮件指出,中科院在知网的订购总费用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目前已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后会用万方和维普替代。
连中科院都用不起,知网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4月19日下午三点,知网在其官方微信上就此事进行了回应,称其与中科院的订购服务延长至2022年3月31日,在4月1日之后的过渡期间,知网延续了相关服务,未出现服务中断的情况。知网还表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对知网数据库采购模式进行了调整,计划在近期启动2022年度服务。
来源:知网官方微信
知网对于各大高校学子来讲并不陌生,毕竟毕业论文和查重都离不开这个网站,作为国内知名的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从1999年建立至今,一直都位居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选择前列。
这已经不是知网首次因为“高价”上热搜了。近年来,由于知网其高昂的订购费用,不少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不堪重负,其连年涨价且涉嫌垄断的行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根据知网的财报显示,从2005年开始,其毛利率就始终在50%以上,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了70%以上。不过其背后的盈利和运作模式,一直不乏质疑,“低买高卖”“连年涨价”……知网因为收费和版权问题引起的讨伐,可谓是此起彼伏。
屡陷争议的知网
在“中科院停用知网”消息传出之后,知网方面回应中新经纬称,上述消息“不属实”。
来源:红星新闻
但根据红星新闻的报道,中科院官方回应“属实,年内无合作计划。”中科院图书馆处某位负责落实此事的老师表示,自2022年4月20日起,停用CNKI数据库。“中科院各大所正积极应对因停订知网带来的影响,以后会用万方和维普替代,差不多可以替代百分之八十多,查不到的文献,可以用文献传递等方式。”
至于何时会恢复对知网的访问,该老师表示目前并不确定,至少今年应该没有这个计划了。
“中科院因订购费用高昂停用知网”一事引发了网友们对知网的“讨伐”,知网和高校的博弈其实已经由来已久。
绝大多数高校师生和科研机构并不是直接向知网“买”论文,而是直接向知网交包库订购费,然后供师生使用。
除了本次中科院的天价续订费,知网在此前也屡次引发争议。知网的“贵”并不是一天半天的事情,这些年来知网一直在涨价。
2012年12月,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布公告称,因“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商家涨价过高,将暂停使用。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停用知网,原因是持续涨价已经过于离谱。武汉理工大学称,2000年以来,知网每年的报价涨幅都超过10%,从2010年到2016年的报价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为18.98%。
北京大学也曾因涨价的事情表达过抗议,曾在2016年3月贴出即将停用知网的通知,称“数据库商涨价过高,不向商家过分的涨价行为轻易妥协”。
然而大多数高校却在停用一段时间后,继续和知网合作,最终以妥协告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知网数据库资源的独有性以及其在市场上极强的话语权。
双向“收割”,造就高毛利
天眼查显示,知网运营公司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由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100%持股。
根据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公开的2020年年度报告,同方知网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1亿元,净利润超1.9亿元,毛利率达到53.93%。
2021年上半年,同方知网的主营业务收入约为4.9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893万元,毛利率为51.3%。
这些年来,知网的毛利率始终维持在50%上下,与高盈利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作者本人的微薄收入。
相关报道显示,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在知网出版,作者本人最高仅可获得100元现金以及400元面值的检索阅读卡作为稿酬。而作者的论文每在知网被下载一次,平台就会收取15元/本甚至25元/本的费用。
垄断给了知网更自由的定价权,在这种双向的收割下,知网的赚钱能力强也就不足为奇了。一篇100元购进的博士论文,仅靠下载知网就能获利十几万元。通过“低买高卖”的操作,这些年来知网赚得盆满钵满。
除了因频繁涨价遭高校抵制,知网还曾在对“客户”高收费的同时,却未向论文作者支付必要的版权费用,也因此被指“无本万利”,在舆论上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
去年年底,知网就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擅自收录其论文并收费,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据悉,中国知网擅自收录赵德馨100多篇论文,赵德馨没拿到一分钱稿费,自己下载还要付费。最终,赵德馨胜诉并累计获赔70余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赵德馨状告中国知网侵权胜诉后,论文被下架。
面对巨大的舆论声浪,中国知网发布公开说明向赵德馨教授致歉,并表示“将积极会同相关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与赵德馨教授沟通,妥当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但迄今为止,赵德馨教授被下架的100多篇论文在知网上仍然查不到。
4月18日,赵德馨教授再度发声:“知网发布说明向我道歉后,从没跟我商量过论文上架的事情。”
赵德馨并不是第一个“撬动”知网的人。
2017年知网曾遭到文著协的起诉,知网未经授权,通过期刊、杂志等复制包括汪曾祺在内的多位作家的作品,在网络上肆意传播。
2019年,法院认定知网构成侵权,判决赔偿文著协一万元,这和知网的十亿营收相比不值一提。
垄断地位如何形成?
1999年,知网的前身“中国期刊网”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得到包括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等多个国家部门的支持。
作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彼时中国期刊网打出的口号就是“创新知识资源全国共享行动计划”。
四年后,中国期刊网更名为我们熟知的“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所属公司为同方知网,由清华同方控股。从一开始,知网就因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的背书,享有了别人难以获得的资源,走上了一条“捷径”。
前期圈地成功,让知网越做越大,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学术资源库,加上万方和维普起步又晚,后来难以居上。与维普咨询和万方数据几百种独家期刊相比,中国知网拥有显著的知识产权优势,其收录的独家期刊在数量、质量上都远高过同领域的其他经营者。
相关数据显示,知网在高校市场的占有率为100%,其他主要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知网坐拥6000多万份文献、核心期刊收率为99%。如今,知网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经营方式,用户长期的使用习惯难以在短期内被打破,一家独大的局面可能还会持续很久。
今年两会期间,有委员针对知网是否涉及垄断一事提问,随后,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司回应,称正在核实研究。关于“垄断”一事还尚未定调,有相关人士表示,学术文章应该由国家平台管理,不应该允许资本介入。
知网当初的崛起,是得到了政策的支持以及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帮助。如今知网的“江湖地位”,并不是自由竞争的结果,知识经济不能只是一门生意,只有收起“学术收割”的镰刀,厘清公共服务与盈利的关系,才能构建起良好的知识产权生态。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
年赚十亿的知网,又“翻车”了
知网当初的崛起,是得到了政策的支持以及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帮助。如今知网的“江湖地位”,并不是自由竞争的结果,知识经济不能只是一门生意,只有收起“学术收割”的镰刀,厘清公共服务与盈利的关系,才能构建起良好的知识产权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