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普惠金融服务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周观新金融周公子2022-04-19 14:37 大消费
市场要把握,困难要突破。

此前,我们谈到新市民客群是数字普惠发展到现阶段的新使命;本期,我们通过与机构的交流,更具体地谈谈,若要服务好新市民的消费金融需求,机构面临着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

新市民群体被关注其实由来已久。

最初,指的是长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后来指代范围逐渐扩大,泛指原籍不在当地、因各种原因来到一个城市的各种群体。

直到近日《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的下发,“新市民”有了明确界定的含义: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三亿人。

虽然“新市民”或许与“小微金融”或“乡村振兴”目标群体有一定重叠,但三者还是有一定差异。

比如,个体工商户,不仅数量庞大,更是城市化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个体户往往介于个人消费者与小微企业之间,他们往往难以从银行获得低利率、高额度的小微金融服务,个人消费信贷的额度又未必能满足日常资金周转需求,他们更像是普惠金融服务中的“夹心层”,需要更精准被触达,被重视。

又比如,新就业或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既有围绕衣食住行的消费金融服务需求,也有关乎人生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但银行的信用卡客群,大部分都以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白领及企事业单位客群为主。

因此,围绕新市民“安居乐业”的消费金融需求该如何被充分满足,对银行及消费金融等机构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首先,市场很大,但如何把握?

再者,除了政策引导,如何激发金融机构从市场化角度开展普惠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又保障“普”且“惠”且商业可持续?

01

-▽-

转变理念 提高站位

充分意识到服务好3亿新市民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提高站位首要前提。

而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镇成为新市民,他们是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血液”,也是城市化过程中规模增长迅速、消费需求增长迅速、自我发展潜力较大的群体,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

而“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了“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目前,很多“新市民”都面临着初始创业、大额消费资金紧缺等问题,由此导致在生活上有着较大的资金压力。如上所述,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城镇的“初来乍到者”,学历可能不是很高,缺乏资产也没有抵押物,并不符合银行传统优质客群的标准。

“要服务好3亿新市民,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应转变观念理念,把新市民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把服务新市民纳入发展战略,加大支持力度。”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欣慰的是,不少金融机构已更早意识到服务这一群体的重要性。比如,已成立7年的招联消费金融,一直以来的主要目标客群正是在三四线城市打拼的“年轻奋斗者们”,笔均贷款仅有5000多元。截至2021年底,其累计注册用户已超1.5亿,其中乡镇地区用户占比超过60%。

02

-▽-

既普且惠  商业可持续

《通知》也提到,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要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有目共睹的是,近几年来,在助力小微和振兴乡村的政策号召下,银行、消费金融、金融科技等机构都在普惠金融业务上加大投入及服务力度。

但与以往的政策性导向相比,普惠金融业务的市场化导向和商业可持续,才是中小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突围路径,也是未来增量市场的主要来源。

换句话说,尤其是在消费金融领域,传统的优质客群早已不乏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要想走出差异化路径,实现长足发展,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就该把普惠金融从市场化、商业化角度吃透,而不是只在政策要求下完成任务。

而普惠金融要实现商业可持续,降本提效是首要前提,数字化是重要路径。

以招联消费金融为参考,其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纯线上”模式,奠定了其通过数字化路径降低成本,“微利”经营消费信贷的基础。

目前,招联7x24小时不间断的“飞秒审批”授信审批自动化率已达99.99%以上,实现秒级放贷,在省去诸多线下成本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新市民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除了最大程度控制服务端成本,最大程度优化风控能力,也是决定“微利”经营可持续的基础。经过7年的经验积累,招联的纯线上风控模式也已非常成熟,欺诈率BP仅为0.002,即一千万批核客户中只有2单欺诈,重大欺诈风险0发生,远低于行业水平。

从招联重点经营“奋斗者”客群来看,恰好是“新市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获客、产品、运营到风控,全流程数字化驱动,不仅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无抵押、纯线上,也让招联金融得以把更多节省下来的成本让利给客户。

众所周知,2020年8月最高法已将原有民间借贷利率上限调整为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相较此前24%和36%的两道红线已大幅下降。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也为监管日益重视。通过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消费信贷玩法,已注定不可持续。

由此可见,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缺一不可。当然,要实现这一发展路径,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是一方面,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建设也尤为重要的另一方面,良好的征信体系是决定金融机构创新能否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数据新基建”。

这里的征信体系,不仅是指央行征信系统,而是可全面打通的公共信用数据库。

“进一步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国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区域性大数据平台,并免费向金融机构开放,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的成本。”董希淼认为,要为新市民金融服务提供支持,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如百行征信、朴道征信)的作用,探索推出新市民征信产品,打消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的顾虑。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行业“数据新基建”的完善,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将会进一步被激活,新市民的普惠金融服务才能不断朝着“惠”无止境靠近。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