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同城流血上市,规模效应仍遥不可及

派财经王飞澍2021-12-17 17:46
顺丰同城,盈利始终是最大痛点。

出品|派财经

文|王飞澍 编|派公子

顺风系迎来了第四家上市公司——顺丰同城。

12月14日,顺丰同城正式登陆港股,股票代码为“9699”全球公开发行1.31亿股,发行价为每股16.42港元。这意味着继顺丰控股、顺丰房托和嘉里物流之后,顺丰同城成为顺丰体系内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然而,上市首日顺丰同城就迎来了破发,收盘报14.900港元/股,下跌9.26%。次日再跌 3.09%,截止12月16日收盘价14.92港元,虽然止跌上涨,但仍处于破发状态。从对自身的描述来看,顺丰同城可谓信心满满,但却遭遇了二级市场的看衰,股价一跌再跌。

那么,表现可圈可点的顺丰同城究竟为何不受资本市场待见?未来,顺丰同城的前景又将如何呢?

01.发展5年,亏损不止

顺丰同城的诞生并不算早,2016年,顺丰同城作为集团内部一个事业部开展同城实时配送服务,到2019年顺丰宣布同城配送业务独立化运作,并成立顺丰同城作为经营实体。

可以说,从一开始,顺丰同城就是顺丰快递业务的一种延伸与补充,只不过其面向的是同一城市3-5公里范围内的即时配送,而这也正契合了近年来新零售与同城生活服务快速崛起的趋势。

数据显示,过去5年间,即时配送订单量从2013年的9.5亿单增长至2020年的200 亿单,预计2021年订单量将突破300亿单。消费者规模从2014年的1.24亿人次,增至2020年的5.06亿人次,同比增速稳定在20%左右,占到互联网用户数的近60%。

在这一趋势之下,踩准时机的顺丰同城实现了飞速增长。招股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5月31日,顺丰同城已累计服务超2000名品牌客户、53万注册商家,1.26亿个人用户,业务覆盖国内超1000个市县。

顺丰同城订单总数从2018年的0.798亿笔增加至2019年的2.111亿笔,2020年的7.609亿笔,复合年增长率为208.7%。截至今年前5个月,顺丰同城订单总数达5.13亿笔,同比增长151.2%。

随着订单量的增长,在截至2021年5月的过去12个月中,顺丰同城的活跃商家、消费者和骑手也分别达到了22.2万、750万和53.7万。

也是因此,顺丰同城才有底气自称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

在顺丰同城招股书中,其将国内即时配送服务商分为隶属中心化平台的实时配送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实时配送服务平台。前者是指满足相关中心化平台订单的实时配送服务,其主要服务在中心化平台上注册的商家,帮助中心化平台的消费者配送,比如美团外卖、京东快递等;后者则为承接非关联体系订单的实时配送服务。

依此分类,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按订单量计算,2020年及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12个月,顺丰同城在第三方实时配送服务中市场份额分别为10.4%及10.9%,是名副其实的国内之最。

但实际上,顺丰同城是玩了一个“双标”。根据其招股书,顺丰同城2018-2020年及2021年前五个月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分别为67.8%,67.1%,61.2%,61.1%。其中,同期來自顺丰控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9%、13.1%、33.6%、38.6%。

可以看到,顺丰同城的总营收中,顺丰控股的收入占比已经接近4成,但也依然自称为第三方平台。作为对比,达达集团2020年业务比例中,京东到家的收入占比为40.2%,但却顺丰同城归为中心化平台,其他如美团配送、蜂鸟即配等也被直接分配至中心化平台。

而如果将上述平台全部放入同一统计范畴,则根据西南证券研报,2020年美团配送日均订单数2780万,蜂鸟即配日均订单数达到450万,达达日均订单数达到290万,顺丰同城日均订单超过270万。美团配送、蜂鸟、点我达的市占率分别为47.2%、20.7%和4.1%,顺丰同城则只有1.2%。

因此,顺丰同城的“行业第一标签”并非实至名归,更多是从市值角度出发的一种自我标榜,目的还是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与认可。

公告显示,顺丰同城的基石投资者为阿里旗下淘宝和哈啰单车,其中,阿里认购8.52亿港元,哈啰单车认购3879万港元,共计认购8.9亿港元。同时,顺丰同城港股递表前,还获得了BAI资本、中信资本、新希望集团等多家投资者的战略融资。

02.没有规模效应,赚“辛苦钱”

头顶“行业第一”的标签,顺丰同城当然有理由被资本看好。

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即时配送行业年订单量达210亿单,预计2025年达795亿单,2020年-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30.5%,再加上未来同城服务的高达万亿级别的市场前景,顺丰同城可谓踩在了风口之上。

不过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资本投资热情高涨,但顺丰同城自成立之后的5年时间里并未实现盈利。招股书显示,据顺丰同城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及2021年前五个月,顺丰同城分别实现营收9.93亿元、21.08亿元、48.45亿元及30.47亿元。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五个月分别同比增长112.21%、129.88%及113.08%。

同期,净利润为-3.28亿元、-4.70亿元、-7.58亿元及-3.53亿元,累计亏损19.09亿元。与此相对应,顺丰同城毛损率由2018年的23.3%收窄至2021年前五个月的0.9%,同期净亏损率由33.1%收窄至11.6%。

那么,照此势头,顺丰同城能否在未来实现正向盈利呢?毕竟美团配送目前已经实现了4.3%的经营溢利率。

答案是依然困难。先来看下顺丰同城的亏损来源,招股书显示,顺丰同城在2018年-2020年及2021年前5个月的运营成本分别为12.25亿元、24.43亿元、50.32亿元、14.88亿元。其中,人工成本占比占比高达8%左右,2018—2020年,顺丰同城人力外包成本及顺丰同城雇员福利开支分别为11.98亿元、23.77亿元、49.21亿元,占营业成本比例均在97%-98%之间。

同一时期,顺丰同城的营收分别为9.93亿元、21.1亿元、48.4亿。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三年半时间里,虽然订单量已经从7980万单增加至10.7亿单,但随着订单数的增长,亏损不仅没有因为规模的增加而减少,反而呈现出与业绩增长相悖的亏损增加。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即时配送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很难实现规模效应。通常而言,所谓规模效应,指的是通过增加订单量和订单密度,优化骑手的调度,从而降低每个订单的成本,增厚收益。

对此,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直言:“这个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比较低,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苦力活大家都能干,只能拼价格,缺乏想象空间。”

西南证券研报指出,即时配送行业规模效应弱,日均件量越高,单票成本不变甚至会走高。以中通和美团配送为例,中通单件成本与日均件量呈负相关关系,而美团配送日均件量越高,成本不降反增。

不仅如此,顺丰同城在尽力降本增效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客户的要求。比如,在北京某麦当劳的一位驻店顺丰骑手就表示,麦当劳的订单通常要求在30分钟内送达,为了保证送达时效,系统规定骑手每次最多只能接2单,完成之后才能另外接单。因此自己一天工作14、15个小时,也就只能派送30单左右。

也就是说,在很多场景之下,顺丰同城很难有效提升增加订单量和订单密度,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盈利水平难以提升。在这一方面,订单量相当的达达却是另一番景象,据东方证券数据,顺丰同城280万+的骑手负担了近10亿级别的订单,订单量相似的达达集团却只有70万+骑手,且业务覆盖了全国2600多个市县,远超顺丰同城的500+市县。

然而,即便订单密度如达达,也未能实现盈利。

达达集团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达达集团已分别净亏7.10亿元、6.40亿元和5.43亿元,亏损分别同比扩大154.31%、39.98%和25.05%,其中,亏损增长主要由于总成本和费用的增长。

要知道,达达集团依靠的是京东的商流,俨然已经成为京东物流的一个强力补充,而顺丰同城却是第三方平台,王卫甚至在年初的业绩交流会中表示:绝不碰商流,顺丰是独立的第三方。这也就意味着,在扩大生态以及客户稳定性方面,顺丰同城比达达集团的压力要大的多。

在这方面,与奈雪的茶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早在2019年,奈雪的茶就已经成为顺丰同城的合作伙伴,但现在奈雪的茶小程序商场合作的平台目前由美团提供配送服务。也就是说,与美团、饿了么等外卖餐饮平台相比,更多商家可能更看重原有的合作基础,顺丰同城的竞争力并不明显。

因此,综合来看,顺丰同城无论是在规模效应提升,还是订单规模本身来说,想要在竞争中扩大,难度相当之大。其在招股书中坦言,随着同城配送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公司将有可能增加营销资源,向商户、消费者及骑士提供更多激励措施,可能对其盈利能力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净亏损及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状况仍将在未来持续一段时间。

03.强敌环伺,服务难题何解?

在顺丰同城敲钟仪式现场表示,王卫表示,分钟级配送是物流行业大趋势,客户对“快”有新的要求,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推出新的配送模式,这也是顺丰的战略。

可以看到,在顺丰同城的定位里,“快”依然是重中之重。

确实,根据《中国智慧物流末端配送趋势报告》调研数据,受访者最关注的仍是物流购物体验的时效。也就是说,即时配送行业核心仍是“快”,这是一个无论哪一业务领域的共性要求,而这也恰恰是顺丰同城主打的核心竞争力。

借助这一能力,顺丰在餐饮外卖领域首先实现突破。招股书显示,目前餐饮客户贡献了顺丰同城近四分之一的订单量。截至2021年5月31日的前五个月,在顺丰同城的前五大客户中有4家都是餐饮公司,其贡献的订单量占总订单量的22.5%。

同时,顺丰同城在同城零售、近场电商和近场服务三大业务板块也获得了高速增长,2021年前五个月,顺丰同城在同城零售、近场电商和近场服务场景中订单量分别增长272.4%、143.1%及223.2%。

但问题是,这样的增速是否能为顺丰同城带来理想的收益?

现阶段,在即时配送的需求场景中,餐饮外卖占比最高,借助于美团及饿了么外卖平台流量,美团配送和蜂鸟成为即配行业的双寡头,根据2019年艾瑞咨询的数据,两者市占率近70%。这意味着,虽然顺丰同城餐饮外卖占比已经很高,但在双寡头格局之下,想要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显然并非易事。

因此,在顺丰同城未来的发展轨迹中,近场服务等其他业务就承担起了其未来业绩能量的主要动力。

而在上述三大业务里,提升服务能力与精细化运营能力都至关重要。华创证券指出,电商竞争正转向供应链及物流履约的重构,快递是传统电商的底层基础设施。存量竞争阶段的来临,促使用户转化率、商户留存率成为更关心问题;另一方面,近场电商的新一轮争夺,预示着依赖仓储、履约能力的精细化运营阶段到来。

一个可见的趋势是,未来新电商、新零售、新服务都会向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延伸,这就要求即时配送要能认清消费者的习性,做到千人千面的精准识别,通过平台大数据将消费前置,最终才能将配送效率最大化。

比如,在美妆、家电甚至奢侈品等领域,即时配送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将商品前置(无论是门店还是前置仓),同时要匹配消费者即时退换货,这些要求对于即时配送玩家而言,无疑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另外,社区团购的崛起也为顺丰同城等即时配送玩家带来了巨大的增量市场,但如何吃下这部分市场仍是其所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无论是京东、阿里、美团等的互联网巨头,还是永辉等传统线下零售巨头,以及垂直领域的新兴生鲜电商公司,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都在不断地通过促销活动以及补贴积累商流。而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对物流体系进行了建设,比如阿里的蜂鸟、京东的京东物流、每日优鲜的自建物流等等,各家本地生活电商也基本都将自主权掌控在自己手中。

与此同时,其他第三方平台也在紧盯着即时配送市场,申通2015年上线“思必达”、圆通2017年推出的“计时达”、韵达2018年推出“云递配”、中通2018年上线“City Express ”、苏宁2018年上线“苏宁秒达”,此外,还有闪送、UU跑腿等创业公司也在不遗余力的展开正面竞争。

在这样的竞争中,顺丰同城并不占优势。相较于美团、饿了么,甚至达达等,顺丰同城的服务覆盖范围相对较小,这无疑需要花费相当大笔的资金。因此,在招股书中顺丰同城称:“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展到下沉市场,以达到1400个城市的地理覆盖范围。”

以此来看,在短期内顺丰同城将很难在做好服务下沉的同时,提升更具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实现规模效应。更何况,这一市场已经吸引了众多玩家的参与,更不乏背靠巨头商流的自建物流体系,要在众多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实现盈利,顺丰同城面临的将是一个难解之局。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激烈竞争与亏损在顺丰同城上市后仅仅是个开始。(完)

本文为派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paicaijing314@126.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微信公众号ID:paicj314)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派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