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虑与近忧,阿里再失速

派财经王飞澍2021-11-26 17:03 大健康
阿里怎么就没那么赚钱了?

出品|派财经

文|王飞澍 编|派公子

最新财报,让“失速”一词再次与阿里巴巴绑定。

根据财报显示,阿里巴巴2021年第三季度内营收2006.9亿元,不及市场预估的2061.7亿元;调整后EBITDA为348.4亿元,同比下降27%,不及市场预估的401.9亿元;非美国会计准则下,调整后净利润285.2亿元,同比下降39%,远逊于市场预期的332亿元。

财报发布后,阿里旋即迎来了股价暴跌,当天阿里巴巴美股大跌11.13%,次日再度下跌2.27%,市值回落至3801.5亿美元。不仅如此,海纳国际集团、德意志银行等至少4家投行分析师下调阿里巴巴目标价,这已经是华尔街对阿里巴巴的平均目标价连续第18周被下调。

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阿里都陷入了失速泥潭。然而,外界不禁要问:身躯庞大的阿里,究竟是怎么了?未来还能否再度翻身?

01.阿里再失速

阿里作为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绝对龙头,在过去10余年中,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高成长性也成为了阿里身上最显著的标签之一,但现在,这种增长貌似走到了尽头。

从营收增速来看,阿里似乎还远称不上失速,在阿里发布最新财报中,其营收仍然高达2007亿元,同比增长29%。然而,这却是“注水”之后的结果,如果刨除合并高鑫零售的影响,阿里本季度收入增速只有16%,为2014年上市以来历史最低。

从营收构成看,阿里巴巴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电商、云计算、数字媒体和娱乐与创新活动和其他业务。其中电商业务绝对是阿里核心中的核心,涵盖客户管理和其他业务,在本财季其营收占比依然最高。

但这一业务也是阿里营收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财报,该季度阿里电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68.27亿元,收入同比增长33%,其中客户管理收入仅同比增长3%。若剔除高鑫零售并表,其电商业务收入为1065.75亿元,仅同比增长12%,低于大盘增速和上季度14%的增速,更远低于去年同期的62%。

这从今年不温不火的双十一战报中就可窥见一斑,今年天猫双11根据阿里财报,商品GMV(商品成交总额)为人民币540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5%,增速已经降至个位数,而在去年,这个数字还有26%。相比之下,老对手反而取得了更佳的表现,双十一期间京东累计下单金额超349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6%。

与电商广告和佣金业务相比,阿里的自营业务反而实现了逆袭。本季度财报显示,包括高鑫零售、天猫超市、盒马、考拉海购和银泰在内的阿里自营业务收入,已经占到总营收的27%,同比增速111%。

不过,核心电商业务出现下滑之外,阿里本季度也迎来了一些好消息,比如云计算、海外业务和淘特等新业务。财报显示,三季度阿里云营收总额达到200亿元,调整EBITA为3.96亿元,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更可贵的是,阿里云增速出现回暖迹象,近四个季度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50%、37%、29%和33%,且在集团营收占比达到了10%的新高。

新业务方面,截止今年9月底,淘特年度活跃消费者为2.4亿,增长迅猛;饿了么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带动年度活跃消费者同比增长28%。另外阿里也在加紧布局全球化,本季度,集团海外年度活跃用户达到了2.85亿,比上个季度末净增了2000万。

然而,核心业务之外的增长并没有为带动总营收的增长。

对此,阿里CFO武卫在电话会议上解释,近几个季度,客户管理收入要比商品交易总额增长慢,主要是因为公司在商业支持方面有很大投入,如果把这部分加回去,两者(增速)应该基本一致。关于净利同比下降,阿里指出,除了因对商家支持外,还因对关键策略领域投入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广告和佣金收入同比出现下降的远非阿里一家。Q3以来游戏、教育等广告行业“富矿”板块,广告投放数量锐减,导致Q3季度互联网公司普遍陷入“广告收入增速降低”境况:百度三季度广告收入约为208.3亿元,同比只增长4.2%,环比增速只有1.1%;字节跳动国内广告收入过去半年停止增长;腾讯Q3广告收入全线回落。

互联网巨头集体哑火的背后则是国内整个国内消费环境的变化,这为电商业务的增长带来了巨大阻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社消总额从3月份开始便处于持续下滑的趋势,在三季度更是出现了较大的回调。7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25亿元,同比增长8.5%;8月,社零总额为34395亿元,同比增长2.5%,环比下降;9月,社零总额为36833亿元,同比增长4.4%。

另外,阿里净利润的下调还有来自投资收益的影响。财报显示,三季度由于公司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价值产生净损失,这部分在7-9月份损失为114.56亿元,去年同期实现净收益105.1亿元。

因此,在不甚乐观的经济大环境影响之下,阿里破天荒的调低了2022财年的总收入预期,且幅度还不小。今年第一自然季度的时候阿里预计新财年总收入9300亿元,对应增速是29%,本季度阿里将增速下调到20%-23%。

不难看出,无论是外界机构还是阿里自身,都预计在整个2021年阿里依旧将以低于以往的增速前行,这在阿里企业史中极为少见。暂时告别了高增长的阿里,是否还有机会重新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02.内忧外患的阿里电商

“匹马立高台,单枪挑乌云”

2019年11月5日格兰仕的一份“情况通报”,引爆了当时的互联网圈儿。事情来龙去脉并不复杂,2019年初,格兰仕接到天猫“二选一”的指令,要求作为供应商的格兰仕中断与天猫竞争平台的合作。

在婉拒这一要求之后,4月初,天猫屏蔽格兰仕在全淘、聚划算、淘抢购资源,要求其下架拼多多平台旗舰店;5月,天猫要求格兰仕出具“退出拼多多”公函,被拒绝后,天猫直接禁止格兰仕参加“520大促”;6月份,天猫公开要求格兰仕“618”下架所有在拼多多平台上开的店铺。

这样的强迫二选一,仅618活动格兰仕官方旗舰店销售额同比下滑了41.5%,格兰仕凡臣专卖店销售额同比下滑了89.06%,并造成超20万台产品库存积压,整体损失不可估量。无奈之下,格兰仕与同年10月底正式起诉阿里,并发出了那份颇具悲壮色彩的“情况通报”。

此后,阿里的垄断行为引来了国家管理层面的关注,在2021年初,阿里迎来了中国整个商业史上最大的182亿元罚单,这标志着阿里的垄断之路已经走到尽头。

这一事件的最大影响,就是让电商行业的竞争开始回归公平竞争的商业本质,商家们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没有了二选一,作为最大电商的阿里,就只能以提高服务水平的方式留住商家。因此,从今年4月份开始,阿里开始推出一系列支持商家的举措,以降低其经营成本。

2021年以来,天猫平台推出了生意参谋免费、退货运费险降费等超过30项商家扶持举措,在双11期间,又有14项服务推出,包括各类补贴、预售即回款金融服务、开放创新工具应用等,预计今年至少为商家降低经营成本150亿元。

但客观而言,这一举措显然没能让阿里留住以往“二选一”的竞争优势。还是以老对手京东为例,根据京东提供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京东全渠道成交额实现了近100%的同比增长。

仅仅在第三季度,京东净收入达到2187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非带电商品收入在京东的产品收入中占比超过40%;本季度京东主站上第三方商家的入驻数量是上半年总和的3倍,其中时尚居家类目的新商家入驻数量增长最多,今年双十一期间,京东服饰整体新品量是去年同期的15倍。

要知道,服装配饰向来是阿里电商的优势品类,但由于反垄断,阿里增加了总计150亿元的商户服务投入,但依然没能阻止京东服装配饰的高增长,而自身服装配饰却出现了增速放缓,这其中的此消彼长可谓相当明显。反垄断利好京东,几乎已成板上钉钉。

实际上,不只是京东,新晋电商巨头抖音也在这一品类上对阿里形成了压力。统计显示,抖音电商的服饰美妆品类占比接近半数,这对淘系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也构成了压力,仅仅在11月5日-11月11日期间,抖音电商服饰内衣在的销售总额就达到了113.9亿元,在总销售中占比达到36%。

在电话会议上,针对分析师关于“内需增长疲软,多大程度是宏观因素,多大程度是竞争因素”的提问,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回应称,阿里是中国零售商业的最大市场主体,阿里的业绩表现某种程度就是市场大局的表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7-8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GMV同比增长7.9%,网上零售GMV总额同比增长10.2%。考虑到疲软的宏观经济形势,预计9月整体消费需求增长持续乏力。预计2021年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总额将增长6.8%。

但显然,这一回答并不能服众,尤其在京东业绩面前。9月刚升任京东集团总裁的徐雷在业绩电话会中也谈到了消费疲软的宏观环境,他声称京东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京东的主力消费群体——以城镇化、家庭消费、确定性和计划性为特征——占比更高,相比之下,“不排除在消费疲软的态势下,对一些随机性购物的公司有更大的影响”。

以此来看,阿里业绩之所以出现减速的问题,宏观环境的影响当然有。但更多还是在于自身淘系电商定位偏低,对抗消费环境下行的能力较差;反垄断大背景下,自身商户扶持的高投入;以及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电商新玩家的入局,都在为本就见顶的电商流量带来了冲击,而阿里恰恰就是“中国零售商业的最大市场主体”,影响自然也就最大。

03.新增长点在哪?

阿里失速,并不是2021年第三季度才出现的现象,早在今年年初,阿里就已决意下大力气投资新业务,以创造新的增长点。

“每当提到阿里财务情况展望时,大家都会问利润的增长会怎么样,大家对我们有很高的期望,我们一直是在创造利润,利润率增长趋势也非常好。”今年2月的电话会议上,武卫提到,“如果我们一定要选择是要把利润增长放第一位,还是把对新业务的再投资放在第一位,我觉得答案是不需要思考的,一定是再投资。”

在这方面,曾经不被看好的云计算的连续盈利,或许给了阿里再投资的信心。本季度,阿里云以200亿元的营收,在总营收中占比达到10%,而且已经连续4个季度实现盈利。

近日,IDC发布《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年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有云IaaS+PaaS市场规模为95.46亿美元,同比增长48.6%,该市场处于高速扩张期。其中,阿里云以37.9%的市占率稳居市场第一,腾讯云(11.2%)和华为云(10.9%)分别为第二、第三。

长期来看,阿里云可以有助于提高阿里巴巴的估值空间。有业内人士估算,若以AWS的估值作为阿里云定价的基础参考,那么,2022财年阿里云对应估值大约为8000亿元。

因此,要想在电商业务增长乏力时寻找新的增长点,增加新的战略业务投资,也就成了必须选项。据2021Q3电话会议:未来会继续在战略新兴业务领域进行投资,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用户基础,包括淘特、淘菜菜,扩大运营基础,同时推出更多服务;在全球化有lazada和Trendyol,这些投资不是一年期,而是持续若干年。

综合看,阿里在零售业务上的投入主要投向了三个方向,一是下沉市场,二是国际业务,三是本地生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上述三项业务的还很难承担起阿里新增长点的重任,尤其是下沉市场与本地生活业务。

首先来看下沉市场,淘特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财报显示,截止2021Q3淘特的年度活跃人数超过2.4亿,比上一季度的1.9亿大幅增长5千万。QM数据显示,淘特用户增长从2021年初开始发力,Q3增长幅度明显提振,相比拼多多、京喜,淘特的用户增长幅度也更大。

电话会上,阿里巴巴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淘特和淘菜菜的重点仍在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创造价值的模式将不再局限于将流量变现,而是通过对供应链的优化,挖掘出生产厂家对消费者(M2C)模式或农户到餐桌模式的巨大潜能。

但另一个事实也不容忽略,淘特、淘菜菜等业务的高速增长均是通过高额补贴获取,用户客单价与忠诚度都不高。根据电商平台收入计算公式:营业收入=GMV(用户*人均客单价)*货币化率。目前来看,阿里巴巴用户增加,收入却下降,原因就在于人均客单价和货币化率同时下降所共同导致的。

财报数据显示,2021Q3平台的获客成本下降至829元,同比下降28.8%,该下降幅度是2019年以来最大水平,这其中低价补贴作用显著。

对标拼多多的淘特究竟能否在下沉市场战胜拼多多,这一问题目前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数据显示,淘特和拼多多有78%的用户重合,拼多多的用户数量已达8.5亿,70%来自下沉市场,上下游供应链都更为成熟,其优势很难被淘特动摇。

再来看阿里本地业务,这是一条万亿级的赛道,在今年6月份时,阿里就曾将高德、饿了么、飞猪等业务板块合并,以求获得新的增长。

然而,从业务表现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营收(增速)分别为72.49亿元(50%)、87.57亿元(23.32%)、95.13亿元(7.6%);而美团的餐饮外卖业务前两季度营收(增速)分别为205.75亿元(116.8%)、231亿元(59%)。

显然,从披露的业绩来看,阿里本地生活服务与美团的差距依旧明显,营收不足美团外卖的40%。而且从增速来看,阿里前三季度的增速呈现除了逐渐下滑的态势,未来二者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即便是被阿里在财报中着重强调的饿了么——本季度订单量同比增长约30%,也存在着增速放缓的问题,相比二季度订单量同比增长50%,本季度增速下滑明显。不过,另一方面,本季度饿了么非餐厅订单比例增长,表明其横向打通整个本地生活服务的策略成效显现。

但总体来看,阿里的本地生活业务并不乐观,不仅是与美团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且还同时面临着滴滴、携程、百度等的竞争,要想短期内占据优势,难度不可谓小。

消费互联网红利殆尽,电商业务增速放缓的现状,在本季度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了阿里的业绩,但这仍不是阿里所面临的全部问题。监管政策趋严利好竞争对手,其他电商玩家赛道内抢食,以及自身新的业务增长点不确定等等问题,才是阿里最需要担忧之处,这不仅关系着阿里的当下,更影响着阿里的未来。

“有信心完成在本财年末,国内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10亿的目标。”张勇在电话会议上再次重申了阿里的增长目标,但这能在多大程度上将阿里拉回高增长轨道,却仍是未知。(完)

本文为派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paicaijing314@126.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微信公众号ID:paicj314)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派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