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第一阵营”?留给威马的时间不多了
出品|派财经(ID:paicj314)
文|王飞澍 编|派公子
被质疑掉队的威马汽车,最近开始频频放出大招。
近日,威马汽车的第五款车型,同时也是代表轿车的Master系列的首款车型——威马M7正式亮相,从全车搭载32颗智能驾驶感知硬件,并在业内首度搭3颗自主变焦高精超视固态激光雷达,以及传说中的自研Living Pilot智行辅助系统等配置来看,威马的确诚意满满。
就在M7正式发布前半个月,威马汽车宣布,公司将获得约5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新车发布后,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更是放言将寻求港股上市,并在未来重返智能汽车第一阵营。种种迹象都让人对威马的未来再次有了期待,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相比于蔚小理,威马汽车的销量并不乐观,甚至而二线品牌里都已不占优势。
对此,外界不禁想问,先行者威马汽车究竟还有多少能量?
掉队的威马
“中国车企格局基本是‘3+3+3+3’角逐下两轮,除了3家央企、3家地方国企和3家民企,3家新势力是理想、蔚来和小鹏”。2019年,美团创始人王兴如此表达自己对未来车企格局的判断。
彼时,作为最早步入智能造车行列,且销量强劲的威马而言,这种看衰当然难以忍受,沈晖随后反击称:“如果威马汽车能挺进造车新势力前三名,希望美团创始人王兴亲自送外卖;如果威马进入前三失败就送一辆车给王兴。”
但这样的反击没有得到王兴的回应,更没有在业内激起任何浪花,这多少让沈晖感到尴尬,然而更尴尬的是,在这之后的两年,威马似乎真的上演了王兴的剧本。因此,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沈晖表态称,威马必须“背水一战”。
实际上,威马也正是从此时起感受到了危机。
当2015年听闻沈晖创业之后,复星资本董事长郭广昌当即乘飞机赴威马成都研发中心考察。但在见到测试车时,郭广昌仍有些犹豫,不过仍给了威马投资意向书(TS),但沈晖后来选择了给出更高估值的成为资本。
郭广昌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的关系密切,当年吉利并购沃尔沃时,郭广昌曾有意出资,也因此结识当时项目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沈晖。事实上,从个人履历上来看,沈晖的确对得起郭广昌的重视——在“造车新势力”的圈子里,沈晖可以说是唯一称得上“大满贯”的选手。
2009年12月,在李书福盛邀之下,沈晖加入吉利担任吉利集团副总裁,成为“V项目”的全球筹备总负责人,并最终帮助吉利顺利完成对沃尔沃的收购。而在此前,沈晖曾在美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博格华纳、意大利汽车巨头菲亚特等公司任职,在这份履历清单里,沈晖把新能源汽车所涉及的领域都一一过手:能源行业、汽车零部件产业、整车公司、软件公司、互联网企业,每一样都没落下。
也正是这份履历,让威马早期投资人、成为资本管理合伙人沙烨对沈晖留下了极佳的第一印象:(沈晖)是熟悉业内方方面面的 “行业老兵”,有经验、有见识、行事稳健。团队也不似一些同行,想法虽好但摊子铺太大、烧钱速度太快。
此后,拿到成为资本和地方国资的投资之后,威马确实展现了稳健的一面,2016 年 8 月,威马与温州市政府达成协议,在温州开发区瓯江口落地年产能 10 万台的整车工厂。政府提供约 30 亿元的债权投资和低息贷款,足够威马建厂和购置生产线。温州之后,威马又获湖北支持,并在黄冈投资建设第二工厂。
自建工厂而非代工,是沈晖自创办威马起即坚持的制造路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品控、把好质量关;在自动驾驶系统方面,威马以稳健为主,选择与更为成熟的百度Apollo合作。
自建工厂仅仅16个月之后,威马汽车的首款车型 EX5 就迎来了上市,在 2018 年全年,威马汽车交付了 3844 辆 EX5,这让威马仅次于蔚来,坐稳了当年智能汽车销量的第二名。
这也是威马最高光的时刻,但可惜的是,此后这一势头却没能保持住,威马一路掉头向下。
2019年,随着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集中交付,威马开始显现颓势,这一年威马全年累计销量为16876辆,虽然成为行业第一,但仅完成2019年定下的10万辆目标的16%。到了2020年,这一趋势并未得到逆转,数据显示,2020年蔚来、小鹏分别交付4.37万辆、2.7万辆,分别同比猛增121%、112%,理想全年总计交付3.26万辆,威马累计销量达22495辆,同比仅增长33.3%。
销量的不景气又直接反映到了威马的盈利层面,根据上市辅导文件,从2017年至2019年,威马汽车分别亏损16.96亿元、24.53亿元、36.08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亏损更是高达36.49亿元。不到4年时间里,威马汽车已累计亏损114.06亿元。
几乎同时,威马汽车掉队的声音开始出现,最早交卷的威马汽车缘何早早掉队?这成为外界不断探讨的话题。当2020年年中,李斌、何小鹏、李想三人合影引发行业热议时,唯独沈晖缺席,一时之间,“蔚来小鹏理想抱团,不带威马玩”的说法甚嚣尘上。
威马技术先进性不足?
2018年8月25日,成都威马汽车研究院内,一辆威马EX5电动车突然起火自燃,现场浓烟滚滚。
虽然,威马官方称那是一辆 “经过多轮破坏性试验的报废的早期试装车”,已经进入拆解程序。自燃是因为工程人员没有按照规定报废——属于流程问题,并非质量问题。但距离交付仅仅一个月的时间点,发生这样的事件,还是让威马EX5受到了极大质疑。
此后,威马还是顺利交付了EX5,并在当年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量。但这一事件似乎成为了威马技术性能不可靠的一个伏笔,始终刺痛着威马的神经。
时间来到2020年9月,威马汽车宣布启动科创板上市计划,10月,上海证监局网站披露,威马汽车正接受上市辅导,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但是到了今年4月,据媒体报道,威马的股东之一国投基金称威马已暂缓在科创板IPO的申请。虽然威马一直在否认,但奔赴科创板一事最终还是被搁浅。到了今年10月15日,威马对外宣布正在寻求港股上市,而在此次W7发布之际,沈晖也再次印证了这一决定。
当初风光无限的威马,缘何放弃科创板?曾有金融分析师透露,威马科创板上市受阻的原因是因为“科技含量不足”。客观来说,这可以视作是对以科技为重的造车先驱最大否定,但对威马而言,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威马的技术先进性究竟如何?
还是来看新能源汽车最常出问题的电池质量问题,在2018年首次出现电池自燃问题之后,仅仅在2020年9月23日至10月27日,北京、福建、浙江等地,威马汽车接连发生自燃事故,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2020年10月28日,威马汽车召回2020年6月8日至2020年9月23日生产的1282辆存在缺陷的汽车。这些被召回的汽车电池存在安全隐患,威马汽车免费为召回汽车更换电池。
要知道,在以往的宣传中,三电系统的先进性始终是威马最为看重的技术亮点,比如在2019年的威马汽车品牌之夜上,威马汽车正式发布由Living Motion三电动能系统、Living Pilot智行辅助系统、Living Engine全车交互智能引擎构建的核心技术矩阵,其中三电系统就位列核心技术矩阵之首。而且,早在初期威马就找了不下 8 家电池供应商,内部还立项过数十个电池包项目,每个项目都是和供应商单独开发,从这些方案中优中选优,却仍然没能避免上述问题。
另一个问题则是车型平台问题,早在2017年威马就曾提出 “128 战略”,即围绕着 1 个电子电器架构,研发 2 个车型平台,推出 8 款电动车。但时至今日,威马的SUV产品依然在使用第一代平台架构。
而之所以迟迟不见第二代平台推出,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外界风传的抄袭问题。按照计划,威马第二代平台的平台负责人为前吉利副总裁、成都工厂总经理侯海靖,其曾负责吉利紧凑型 SUV 吉利 GX7 的生产制造。
但在2019 年,吉利以 “侵害商业秘密” 为由起诉了威马。当时有媒体指出,威马 EX5 与吉利 GX7 两款车的尺寸、轴距相似,涉嫌抄袭。威马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回应:“如若 GX7 和比亚迪、丰田等车型相关数据相近,是否意味着吉利也在抄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则在于威马的智能驾驶系统,在汽车“新四化”的浪潮里,“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一个超级电脑加四个轮子的本质,让智能汽车之间的差异最终都会体现在软件层面,而其中,智能驾驶系统的地位尤为重要。
蔚来是最早开始在美国加州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小鹏汽车随后加入自研烧钱大军,理想汽车是公司完成IPO后,才开始成立上海研发中心,自研自动驾驶算法。但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一员,威马则选择与百度阿波罗合作。同时,百度也是威马最大机构股东,投资时签署竞业条款,即威马不能自己做自动驾驶,而是用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系统,这就等于,威马必须在百度Apollo上进行开发、修补,以尽量彰显区别。
而威马做了什么呢?以威马W6为例,其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是威马自研的,基于车辆的24个传感器,包含5个77GHz毫米波雷达、7个摄像头及12个超声波雷达,再结合百度在高精度定位、车联网通信和云端调度的能力,实现了AVP无人泊车功能。但早在1992年,大众汽车在IRVW Futura概念车上就采用了自动泊车技术,对消费者而言科技感明显不足。
因此,从研发上来说,威马与造车新势力的定位并不完全相符,传统汽车重视的架构平台难产,三电系统问题频频,就连智能驾驶系统也是采用第三方方案,这样的技术能力也难怪在科创板IPO时遭遇技术先进性的质疑。
有声音认为,威马的掉队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其营销能力差,但这并非关键,自身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充分认可之前,再高明的营销也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毕竟,首先威马需要拿出让人信服的独家技术能力,才能立起个性化的标签。
上市还有多远?
可能是意识到自身科技含量的不足,在本月初获得D轮共计5亿美元的融资之后,威马表示将用于对无人驾驶技术、其它智能化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对此,沈晖曾表示:“这笔融资不仅极具市场象征意义,同时也将对威马在无人驾驶的持续研发方面带来关键性支撑。”
道理都懂,但威马还能讲出新故事吗?
自诞生至今,威马的亏损已经高达114亿元,却仍被视为最先掉队的新势力。要想实现沈晖口中的“重回第一阵营”,本轮5亿美元的融资显然还远远不够。
实际上,自获得成为资本的首轮融资之后,威马汽车至今累计公开融资额已高达350亿元,更在2020年9月创下了单笔融资100亿元的最高记录。与之相比,“四小龙”中的另外三家,上市前加起来融资约458亿元,没有一家单独的融资额超过200亿元。
在威马的背后,除了曾经的“亚洲首富”和“澳门赌王”家族,还有百度、腾讯两家互联网巨头,以及红杉、海纳亚洲、阿米巴、新鼎投资、五矿资本、七海资本、跃马资本、天奇创投等众多知名资本。
但纵使如此,威马的钱依旧捉襟见肘,据了解,威马目前共有2家自建工厂,且都是4级智能工厂,这意味着,大概有400亿左右的资金缺口。“重回第一阵营”倒还在其次,没有实现上市的威马如何找钱,永远是当下所面临的紧要问题。因此,尽管去年9月威马拿到百亿融资,但沈晖依然用“没有退路、背水一战”来形容当下处境,直到今天依然如此,登陆资本市场,仍然是威马最重要的追求。
而要讲好资本故事,销量与前景永远是最核心的要素。因此,从一开始沈晖就为威马找好了定位——威马是老势力和新势力结合的企业,对手一定不是新造车势力,而是通用、比亚迪这样的车企。
在他看来,电动汽车的市场终极目标不是彼此间的“内卷”,而是将丰田、通用、大众等主流燃油车品牌的用户转化成智能电动车的用户,让整体市场结构实现“哑铃”到“纺锤”的转变。“最重要的是用户认不认可我们的价格,有多少人愿意使用威马的产品。”
因此可以看到,尽管威马M7在智能驾驶硬件层面已经达到了沈晖口中“行业天花板水准”,但依然可能拥有较为合理亲民的定价——10-30万元区间,目标还是造普通人 “用得起、用得爽”的平民车。
但这真的有效吗?从目前来看,威马汽车的主销车型威马EX5的累计销量为20390辆,占威马汽车总销量的7成左右,这意味着无论是2019年EX6车型,还是今年新推出的车型W6,销量都不高。
从更大范围来看,数据显示,9月威马汽车交付新车5005辆,同比增长115.8%;今年1-9月,威马汽车累计交付新车29043辆,已经超越2020年全年交付数量。成绩看似不错,但这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整个行业的进步。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最新数据,在汽车整体销量回落的情况下,9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35.5万辆,同比增长了184.4%。
M7能挑起威马“科技普惠”的大梁吗?W6没有做到的,恐怕M7也将阻力重重,不过,这一答案要等到2022年底之后才能得以揭晓。
而在这一答案揭晓之前,已跌入二线品牌的威马所剩的上市窗口期已经不多了。
“如今资本市场对于智能电动车的关注度并未减少,只是资金变得更加聚焦了。不少投资人处于持币观望态势,他们有的在等小米百度以后下场造车后开放的投资机会,有的在等智己、极氪、阿维塔……”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二线新势力如果再不抓紧时间上市,未来的募资难度会因选择比较而变得越来越大。”
不难看出,从沈晖选择新老势力结合的定位时,就基本决定了当下的窘境。从一开始,稳健的沈晖选择了“稳健”的路线——将传统车企作为对手,瞄准普通大众。这样的路线选择,当然有其合理之处,比如当与投资人接触时,虽然彼时的威马只有套壳测试车,但沙烨却明确表示“喜欢稍微稳一点的,能睡着觉的”。随后,威马选择了与地方政府合作、拿下造车资质、自建工厂,并选择了看似稳妥的百度Apollo,一路稳健、一路顺遂。
这些稳健的做法,为威马赢得资本青睐、快速造车等打下了极好的基础,起码让投资人觉得钱不会打水漂。但另一方面,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也注定了威马没有足够的资金与时间在技术研发上做得更出彩,在互联网思维上充分打磨,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科技标签不明显的缺陷,并逐渐陷入平庸。
而另一边,当威马还在为融资、上市奔波时,更激进的蔚小理已经在资本的助力之下一路狂奔。小鹏在全国范围内累计上线了400座超充站,启动了规划产能10万辆的武汉项目,颇具特色的智能系统也在不断升级;理想的辅助驾驶功能也在不断迭代中,其北京工厂也已开工建设,交付量不断创造新高。
“威马” 取自德语 Weltmeister,意为“世界冠军”。造车六年迟迟没能上市的威马,还有多少时间与机会重回第一阵营,乃至问鼎“世界冠军”?这恐怕是沈晖午夜梦回时思考的最多的问题吧。
但答案,其实从沈晖选择“稳健”时就已注定。(完)
猜你喜欢
命悬一线的威马汽车:烧光350亿元 负债超460亿 被曝全员停薪
“公司几乎是瘫痪状态,没什么人去办公室上班,因为完全没有工作可推进”,一位威马汽车内部员工向钛媒体如此表示,也有媒体表示,部分威马汽车员工很早前就开始居家办公。威马沈晖发布内部信:10月起全员降薪,停发年终奖和补贴
威马汽车发布内部信宣布,为了应对资金压力,公司管理层带头主动降薪一半,同时对公司整体运营费用进行精简,将通过一系列财务措施降低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