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哲彬:金融科技在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时,更应注意遵循和敬畏金融规律

WEMONEY研究室WEMONEY研究室2021-04-25 20:00 数字金融
金融科技业已成为各国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代表了金融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在发展中带来的“破坏性创新”,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

2021年4月24日,《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报告(2021)》)发布会——暨首届金融科技指数论坛”,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9层举行。

该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研究院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承办,WEMONEY研究室提供特别支持。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副总经理柴哲彬在会上表示,金融科技业已成为各国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代表了金融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在发展中带来的“破坏性创新”,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

图片

当前,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深水区”,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前期累积的问题和风险逐步暴露,针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措施也在不断强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客观衡量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及其全球地位、评估不同地区间金融科技的发展差异、厘清金融科技企业的城市和产业链分布特征成为地方政府、监管当局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柴哲彬从新型主流媒体视角,指出了金融科技发展中的三点问题。他认为,金融科技在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可得性”的同时,更应注意遵循和敬畏金融规律。任何一个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无论是传统银行还是新型金融科技公司都需要遵循金融规律,立足于长远可持续发展,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摒弃简单和片面性的东西。其次,监管部门以及金融科技企业自身要以“科技向善”的初心应对赢者通吃的影响。再者,在多方利益博弈过程中,金融机构甚至金融科技类企业应该加强对内合规管理,对外宣传教育,平衡各方利益才能最终实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金融科技长足发展。

柴哲彬表示,目前,金融领域消费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显著了。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作为新型媒体数字化平台,此次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深化金融数据应用与提升风险堤防能力等方面共同发布金融燃指数,是主流媒体助力金融科技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附:柴哲彬发言全文

尊敬的李扬老师,继军主任、胡滨书记、学文局长、德强主任,各位嘉宾、各位媒体同仁:

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莅临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参加《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报告(2021)发布会》和首届“金融科技指数论坛”。我谨代表我司董事长、总经理徐涛先生、代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全体同事,向出席今天论坛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轮金融科技的浪潮风起云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全面渗透到诸多金融细分领域。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尤其是通过多措并举促进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加大金融科技在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等方面的作用发挥。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作为新型主流媒体的数字化传播平台,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25日在我司视察时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和信息服务”的指示要求,我司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宣传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主题主线入手,以科技如何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为方向,着力提升放大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传播声量。此次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深化金融数据应用与提升风险技防能力等方面,共同发布金融科技燃(FIRE)指数,是主流媒体助力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诚如胡滨老师刚才的分享,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升级并创新了金融服务理念、思维、流程及业务,还强化了金融体系的资源要素整合功能。金融科技业已成为各国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代表了金融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然而,金融科技发展中的去中介、去中心化,尤其是由跨界性衍生出自伺服等“破坏性创新”特点,在对低金融认知投资者的保护、数字鸿沟对特定人群的金融可得性保障、数据和算法导致引发的“被割裂”问题,以及无序发展诱发的市场垄断等问题,都对金融监管提出挑战。

与此同时,由于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相较传统金融领域,具有更大的虚拟性、便捷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使得金融风险更加难以识别和验证,风险形成机制和传播路径也更为隐秘,不仅为推动金融科技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新课题,也为地方政府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推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权衡上设置了新的议题。

当前,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深水区”,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前期累积的问题和风险逐步暴露,针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措施也在不断强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客观衡量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及其全球地位、评估不同地区间金融科技的发展差异、厘清金融科技企业的城市和产业链分布特征成为地方政府、监管当局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作为新型主流媒体的数字化新军,我想从媒体观察的视角来谈谈对于金融科技发展的几点浅见。

一、充分考虑金融市场反欺诈功能需求及对普惠金融发展的追求,从金融消费者保护角度出发,着力金融科技的监管与创新的权衡,促进金融与科技产业内的市场结构、资源要素进一步融合。

根据《中国金融行业创新趋势与企业发展战略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已超过150余万亿元。然而,金融领域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却更加显著。金融行业具有专业性,相比普通的生活消费领域,金融消费者尤其是低金融认知的消费者从金融服务经营者处所获取的信息更复杂和难以理解,因此,在多方利益的博弈过程中,金融机构甚至金融科技类企业应加强对内合规监管,对外宣传教育,平衡各方利益才能最终实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有效保护。此举亦是金融科技与金融服务的深入结合,促进金融科技长足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金融科技在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可得性”的同时,更应注意遵循和敬畏金融规律。

随着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以及区块链技术的普及,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发展可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贫困人口以更低成本、更为便捷地获得金融服务,分享更多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但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更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跨界参与,金融业务的边界似乎正在逐渐模糊。

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其本质和核心还是金融。尽管传统银行与金融科技属性的业态起源属性有所不同,专长有所不同,甚至行业文化也很不一样,但都需要在遵循金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面对这几年各类机构在市场上的情况,应该说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少,需要总结的教训很多。例如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一下,所谓的“提升效率”是不是发展金融科技的唯一目的。但总的来说发展普惠金融还是要着重在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增加对各类人群、各类企业合理的金融服务需求的供给方面踏踏实实地下功夫。这不是简单的“快捷”两个字所能包含的。努力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努力实现对各类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努力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提供支持;努力把金融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内,等等,这都是在发展普惠金融中所需要关注的。

所以,任何一个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无论是所谓传统的银行还是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都要努力遵循金融规律,都要立足于长远可持续发展,都要避免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都要杜绝和摒弃任何简单化、片面性的东西。要防止打着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旗号去做一些别的事情。这个问题把握不好,不仅会给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埋下隐患,而且也不利于普惠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金融科技类企业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消费者创造新的业务发展方向和新的价值的同时,监管部门及金融科技企业自身要以“科技向善”的初心,防范和应对“赢者通吃”的负面影响。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中收集和分析数据将更加容易,并更多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发展、服务金融消费者需求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特别是在支付结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几个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金融科技企业自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会使用倾销和补贴的办法来抢占市场份额,先实现自己成为“赢者”,然后再把其他的竞争者打掉或兼并掉,这种做法不仅会导致不公平竞争,而且因此造成的重大市场扭曲,对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会有难以估量的损失。

数字化的金融科技时代,技术研发能力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力,而业务发展则更多的延续了历史业务发展的模式。不论是在发展过程中,烧风投的钱,烧融资的钱,烧IPO的钱,还是用其他产品去补贴要抢占份额的产品,不讳言讲,此举在实业界引发风险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可控,但如果发生在金融界,这个损失恐怕会到难以承受的地步,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要高度重视公平竞争问题。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是定位于数字时代的新型主流传播平台。公司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以技术为驱动、以市场为手段,逐步确立了以城市数字媒体、数字资产管理、整合公关传播、行业大数据为核心的四大事业群,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媒体与数字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为进一步发挥好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平台在金融科技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与作用,我们还专门设立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研究院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聚焦“十四五”期间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深入探讨金融科 技创新与多元治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消费者保护等重点焦点问题,为经济数字化 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

科技让金融更燃,金融让经济更强。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平台将以今天的论坛为契机,加强产学研联动,助力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各位的聆听,并预祝今天的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