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新规调查:正规军决绝撤退 地下贷暗流涌动

派财经王得政2021-03-26 19:19 数字金融
大学生合理的刚需无处安放,就会给捞“偏门”者可乘之机。

出品|派财经

文|王得政 编|派公子

3月17日,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虽然《通知》也表示为了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信贷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

但在一些消金从业者理解看来,市场空间很窄,撤退是最好的选择。

通知发布后,大学生还可以从互联网消费平台贷到钱吗?

派财经找来4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志愿者,获得对方同意后,针对现在市场上运作的18款互联网消费贷款产品进行借款测试。

令人意外的是,被测试的几家持牌金融机构,这样的正规军清一色地拒绝了借款申请,18家平台最终能成功借到款者寥寥。

与此相对的是,不少从业者和学界人士认为,大学生消费金融需求是刚需。但是,大学生客群在消金领域没有“刚需”的体面,随着新规出台,愿意满足需求的持牌金融机构又少之又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存在的隐忧是,如果正规军都决然撤退,地下校园贷会不会卷土重来呢?

01:借款测试

本次测试4名大学生志愿者分别是,来自北京某学校大专二年级的A;东北某大学二年级的B;成都某大学二年级的C以及湖南某大学在读研究生D。

从测试结果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直接拒绝

测试中,今日头条、百度、携程、拉卡拉、分期乐等绝大多数借款产品在授信阶段,就直接拒绝了学生的借款申请。学生A告诉派财经,大多数借款平台拒绝理由是“借款人不符合申请资质”。其中,度小满金融的“有钱花”理由最为明确,其拒绝贷款的界面显示,“受国家监管要求,度小满不向学生提供借款服务”。

第二类:中途阻断

学生在这些借款产品上,已经拿到了授信额度,进一步操作时却突然中断,无法进行下去。譬如,小米金融旗下的小米随星借。

在经历实名认证、填写银行卡号等操作后,大二的志愿者A获得8500元的借款额度。可是,当他进一步借款时,却卡在“人脸识别”环节。尽管,他反复三次从头开始尝试该项操作,但界面皆显示其“身份识别失败”。另一位测试的同学也在小米贷款遭遇同样情况。

第三类:放款成功

在测试的18款消费金融产品中,4名学生之前大都开通了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可以用之前的额度进行消费。另外,360借条、美团生活费、美图借钱都成功借到现金,其中,360借条4次借款,只有一次因为技术问题中止,其他三次都成功,美团生活费、美图借钱各有一次成功。

据放款界面信息显示,360借条的出资方为金城银行、百信银行等,属于持牌正规军。美团生活费的资金方来自于五矿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美图借钱资金方来自于武汉众邦银行。

从操作与提示角度,360借条和美团生活费都为学生设置了关卡。

从利率上来就看,以500元借12期为例,360借条到期需要偿还602.6元,年化利率为20.52%;美团生活费到期需569.2元,年化利率为13.84%。

从本次测试结果来看,平台对大学生借款审批趋严,持牌正规军甚至达到“一刀切”的地步。

02:烫手山芋

“过去,全国大学生贷款存量,一般都集中在几个头部的互联网小贷”,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徐北透露。

这次文件对一些地区大型互联网小贷公司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徐北表示,“尤其是大学生贷款占其业务比例超过六成的平台,它们近期将其面临整改转型等问题”。

“这些平台最直接改变就是——压存量,停增量,转型业务方向”,徐北告诉派财经。

需要注意的是,派财经梳理测试结果发现,对学生群体的“封杀”,持牌金融机构比小贷公司做得更彻底、更决绝。

在测试的18款借款产品中,有招联消金、微众银行等5家持牌金融机构。这些产品的测试结果一致,它们对测试学生借款申请拒绝的“迅速且温柔”。

北银消费金融在拒绝B(化名)申请的短信中写道,“经综合评分,我公司暂不能接受您的申请,期望以后能为您提供服务”。

多位持牌消费金融从业者明确告诉派财经,他们根本不做学生群体。甚至,有一位持牌消金内部人士透露,“只要有途径识别出该用户为大学生,正常来说都会拒绝。”

这其中,最主要压力来自于社会舆论。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直言,对学生信贷的审慎,主要源于校园贷的社会负面效应太大了。

一位持牌消金机构的内部员工也承认,他们不做学生客群的考量中,舆论风险占很大的比重。

黄大智表示,“如果真的出事了,舆论风险和监管风险公司都无法控制,影响太大了。因此,很多金融机构宁可不做,风控卡在23岁,屏蔽大多数学生用户。”

其实,“卡年龄”是屏蔽学生客群的常见方式。

“卡年龄是可以,但这也意味着,平台要放弃很多客户”,消金领域从业者周至(化名)表示,比如,一些场景分期的用户就年轻化,其中25岁以下的用户占比,接近客群的一半。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般会多条件组合,周至表示,比如,地址在大学附近加学生年龄,就会被平台拒绝;填写单位是学校加学生年龄也会被平台拒绝等。

可是,仅通过年龄、定位这些维度,还是不能准确判断借款人的学生身份。比如,一些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甚至年龄大的学生都不会被筛选出来。

因此,“查学信网”是判断用户学生身份最实用的方式。

“之前,有些小贷机构是用爬虫扒学信网的数据”,周至透露,“现在正规机构,都需要用户授权学信网数据,这很麻烦,一般借款平台不会去查用户学信网,如果这个用户不是学生,他觉得这家借款平台有毛病。”

周至表示,他们也很无奈,“我们其实也很难做,给大学生群体放贷,监管风险、舆论风险大;不给他们放贷,又很难筛选出学生,直接卡年龄又意味着要放弃一部分用户。”

显然,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一些金融机构眼中“烫手山竽”。

一家之前涉足大学生群体较深的机构说,他们通过风控手段,已经做到98%的成功率阻断在校生借款,目前还在努力。

03:暗藏隐忧

曾几何时,大学生群体还是金融机构眼中“初生太阳”,优质的信贷客群。

黄大智表示,大部分大学生都过了18岁,已经成年。而在大学这个亚社会里,他们有各种日常开销,这也促使他们产生一些合理的消费需求。

“我们大学生得罪谁了吗?花呗借呗给我们限制额度就行了呗,比如500,一千……”

在这次校园贷新规出来后,微博上这个热帖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声。

但当舆论集中在大学生过度借贷、裸条这些更能吸引眼球、带来流量的恶性事件时,这样的声音就有些微弱了,但它又是真实存在,不可忽视的。

志愿者B对派财经说:“我们处于一个对于世界很好奇什么新鲜事都想尝试的阶段,花费肯定要比以前多一些,有超前消费是可以理解的。”

徐北直言:“在同龄人中,大学生群体不但人数最多,消费能力最强、违约成本最高、还款能力最好,特别是女大学生”。

多位从业者认为,大学生群体的信贷是刚需,应该被满足。而且,大学生信贷行为很常见。派财经调查发现中,“花呗”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最受欢迎的产品。很多精明的学生把花呗当作类似于信用卡的省钱工具,按时还钱就没有利息,还能提高资金流动性。

“我们寝室有4个人,有2个人在使用花呗”,志愿者A透露,而且学校里很多人都在用它。

监管也意识到大学生合理的消费金融需求应当得到满足。在这次新规中,监管明确要“开正门”:为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信贷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

但是,为什么原先的优质群体,现在开着“正门”也不香了?

除了前述的舆情压力、风控难点外,严控风险下的成本高也是重要原因。比如,新规中提到“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通过电话等合理方式确认第二还款来源身份的真实性,获取具备还款能力的第二还款来源(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等)表示同意其贷款行为并愿意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严格把控大学生信贷资质。”

“大学生一般都是小额借款,这一套流程走下来,费时又费力,还不讨好。”一位从业者说。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对《通知》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落实流程应适当简化。他表示规范和健全校园金融市场,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以合适的方式满足大学生金融服务需求。金融管理部门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坚决遏制违规借贷行为无序蔓延,将“偏门”堵严、堵实;另一方面要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推动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将“正门”开大、开好。

如果“正门”走不通,大学生合理的刚需无处安放,就会给捞“偏门”者可乘之机。

前车之鉴。

2017年6月,银监会等三部门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暂停网络借贷平台开展校园信贷业务,短时间看,“校园贷”乱象得到有效整治,总体规模有所下降。

但到了2019年,央视315爆出“714高炮”,期限只有7天或14天,年化利率达到百分之几百,甚至超过1000%,许多在校大学生也是深受其害,这些转入地下高利贷平反而更加肆无忌惮了。

派财经这次调查中也发现了苗头——不正规的校园贷,仍在地下悄悄生长着。

“我在厕所、洗衣房都看见过放贷小广告”,一位大一学生表示,“学校也在班级群提示我们了。”志愿者D告诉派财经,她最近在学校的一些角落发现了派克笔写的借贷小广告。

派财经在微博搜索界面输入“学生贷”,仍可以找到几十个带有“学生借条”、“学生贷”的用户。

显然,满足大学生群体需求的金融,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黄大智认为,大学生群体有一定的脆弱性,向他们提供信贷的产品要有普惠性。

但是,当有资格碰这个“烫手山竽”的正规军都在打退堂鼓,那么,大学生群体的合理信贷需求谁来满足?(完)

本文为派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paicaijing314@126.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微信公众号ID:paicj314)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派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