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 | 授业资格是底线,解惑能力是使命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人民日报数字传播2021-03-12 16:21 大健康
虚假的教师资质和粉饰夸张的教师包装,背后都折射了一种扭曲的教育观。

图片

图源 | 网络

三评在线教育发展乱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延续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因为教师的本质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好的老师是民族的希望。

正是因为教师的责任重大,需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等多维度的能力,所以国家才对教师资格,有着严谨的考评认定系统。在线教育机构,要想成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从业教师拥有“授业”资质是底线要求,具备“解惑”能力是职业使命。

可是,当下在线教育机构的“老师”们,是什么一种风貌?

“作业帮 名师idol成团出道”“学而思 80%续班率的名师是如何炼成的?”“高途课堂 名师出高徒”“猿辅导 在家上北京名师辅导课”……像上述广告文案里这样的“老师”,各家在线教育培训机构有多少?他们是哪种意义上的老师?或者更准确地问:他们是老师,是演员,还是培训服务工作者?

这就是当前在线教育领域的怪现状之一:“教师”这个职业被异化了,“名师”这个称谓被庸俗化了,“班主任”这个角色被工具化了。

根子问题就在“教师”上。

上岗“教师”无教师资格证、混淆“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与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网上编号查询不到……在新东方、作业帮、猿辅导和高思教育等在线教育培训机构的“名师”介绍页面上,类似的问题层出不穷。它指向了一个最直接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数量的“无证名师”,通过在线教育平台非法授课教学。

教书育人事关民族未来,教育主管部门历来对教师的资格资质有着非常严格的考察和审核标准,“教师资格”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入门槛。然而,在一些在线教育机构面前,“规模化增长”的诉求压倒了教师资格的底线,也触碰了教育事业的红线。

近期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无证教师”的监管处罚力度,好未来、高思教育和猿辅导等在线教育企业的“备案教师”人数均有大规模缩水——足见这些平台的“无证教师”泛滥一度严重到何等地步。

即便是面对资质合格的教师,在线教育平台的“包装”也经常让学生和家长无所适从:诸如“一线教学老师80%毕业于北大清华”、“高考命题阅卷组成员”等等,都是最司空见惯的营销方式。且不论拿了一张北大清华的培训证算不算“毕业”,单是打着中高考命题组阅卷组成员的“招牌”公开招生,就已经触碰了教育公平的底线。更不用说还有之前被媒体曝光的在线广告雇佣群众演员,一会儿在这儿“教了40多年英语”,一会儿在那边当“资深小学数学老师”的乌龙了。

可以想想看,如果一家“教育机构”都做不到不撒谎,都不能把真实当成最重要的防线,它还哪里来的资格招生?它还哪里有一点教书育人的本钱?

虚假的教师资质和粉饰夸张的教师包装,背后都折射了一种扭曲的教育观:即把教师当成商品和“工具人”,而非“园丁”和“红烛”;把教育教学看作纯粹的产业,而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长期看,它侵蚀的是教育的本身,是学生的身心和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知。

在线教育平台上的很多“教师”,往往喜欢用夸张的语气和表情操作整个课堂节奏,看上去不像是教学,而是演舞台剧。有相当一部分“名师”,首先把自己打造成讲脱口秀的“段子手”,权且无论授业水平,讲笑话的能力第一名。

诚然,课堂效果是评价教学质量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动辄两三千人在线的“大班课”很难真正评估课堂效果,而且助长了教师注重表演胜过扎实教学的风气。当一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靠满意度和人气获得更多学员,进而获得更多提成收入的时候,“名师”们一定会为“拉新”而不是教学内容不遗余力。而真正高质量高效率的线下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从来不是课堂氛围和教师人气,而是一板一眼和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这种“网红思维”和“流量思维”的无缝不入,也引导一些青年教师形成了不健全的教育观。

在学而思和作业帮等平台上,你能看到不少大学毕业、拥有教师资格证,但从未在公立学校有过一天教学经历的青年“网红”教师,受“百万年薪”的蛊惑,教学生涯的起步直接始自在线教育平台。

这样的教师,从未经历过传统学校对教师“德育树人”的要求培养,也未经历过真正的基于学科系统知识的课堂教学和互动。在他们的实践中,只有教师的“皮毛”和“伎俩”,没有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蓝图。他们甚至不能称作“教书匠”,而只能勉强算作“教学演员”。

这样的“教师”,对教师队伍的异化和错误示范,后果是令人深思的。

当教师变成演员和商品,当严肃活泼的课堂变成爱奇艺剧场,当知识体系的整体教学变成碎片化的考点演练,我们的教育就变味了,教师的身份就变味了,“师道尊严”就烟消云散了。

所谓的“师道尊严”,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庄重感和使命感,是教育的要义和核心。

我们有的时候真的应该仔细想想:为什么能感动整个中国的,是把大山里的贫困女生送进大学,10多年如一日守护着校园,言传身教地影响着上万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的云南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老师?那双贴满了膏药的粗糙的手,那双永远带着忧虑的眼睛,和“XX网校”的屏幕上那双不断在空气中夸张飞舞的双手,以及夸张的鼻眼口共同用力的表情,本质的区别在哪里?他们究竟哪一个真正地代表好的教育,代表真正的师道?

答案在不言中。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