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两会建议: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

WEMONEY研究室顺为资本2021-03-04 11:05 数字产业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大方向,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雷军,准备了三份向大会提交的建议。

来源:顺为资本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即将开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大方向,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雷军,准备了三份向大会提交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建议;

关于运用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的建议;

关于加强数字化赋能县域医防融合发展的建议。


图片

一、关于进一步推动

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建议

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做大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突破口,是推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2020 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为 110.84,排在美国(168.71)、德国(125.65)、日本(117.16)之后,处在第三阵列首位,与世界制造强国的相对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始终坚持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例如《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等,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绩。

《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0)》显示,经评估全国 12000 多家制造企业,有 75% 的企业已开始部署智能制造,但只有 14% 迈向了数字化阶段,只有 6% 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特征。可以看出,我国智能制造当前还处在从“有没有”逐步转向“好不好”的发展阶段,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必须继续坚持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之路,聚焦基础研发能力,增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速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图片

因此,我建议:

一、营造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智能制造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制造企业或意愿不强、或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点,建议有关部门继续提供长期稳定、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在装备更新换代、自主创新研发、制造系统搭建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同时,充分激发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发挥龙头企业产业链协同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率先探索、率先突破,将成功经验和模式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另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从最基础的环节做起,扎实推进、稳步提升,不能“急功近利”,不可“拔苗助长”,不搞“面子工程”,确保我国智能制造健康有序发展。

二、推动产学研协同研发,组建创新联合体,夯实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部件的基础研发能力。

国内智能制造起步较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较大,整体研发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针对这一点,建议国家制定政策加速推动建立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一流高校协同研发机制,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研发高性能的新型传感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智能部件,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掌握;加速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落地,规范智能装备技术要求,注重软硬件一体化协同发展,实施智能工厂标准化、模块化建设,实现高效、柔性生产;完善首台、首套、首批的鼓励政策,尤其持续支持制造产线及系统的研发、升级与拓展。

三、持续培育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力争在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系统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制造装备类型繁多、系统庞杂,互联互通难度大、成本高,虽然已有较大改善,但“数据孤岛”仍较为普遍。针对这一点,建议以国家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培育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破除装备与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提供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为一体的智能制造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加大工业软件研发投入,扭转智能制造“大脑”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同时研发若干可供选择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

四、通过引进来、培养好、促转型等方式,加速填补智能制造人才缺口。

智能制造发展速度快、横跨领域广,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巨大。针对这一点,建议国家支持企业加大国际智能制造人才引进,推动产学研互动融合,架设高校院所与制造企业之间的人才桥梁,引导高水平人才双向流动;支持更多国内高校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现常态化体系化人才培养,增加人才供给数量;鼓励国内高校联合龙头企业举办智能制造专项培训课程,推动现有制造工程人才、信息技术人才补足技能短板,畅通人才转型发展渠道。

二、关于运用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

更好融入数字生活的建议

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以每年超过 1000 万的速度快速增长,到 2025 年 60 岁及以上人口或将突破 3 亿。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 2020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9.89 亿人,60 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 11.2%。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仍有许多老年人在使用“健康码”等基础智能应用时遇到了困难,我国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互联网智能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程度日益提高,呈现全场景应用及快速迭代特征,加剧了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困难与挑战。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数字社会,是关系到未来社会运转治理、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全面提升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的适老性已成社会热点和行业共识。

近年来,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进入了窗口期,国家实施的“互联网+养老”行动,在智能应用适老化领域持续取得进展,为应对老龄社会积累了经验。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工信部等部门也对智能技术和智能应用适老化作出了具体工作部署,将进一步缓解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在此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标准建设和应用推广。

图片

因此,我建议:

一、推动老年人数字化服务尽快纳入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技术适老化的中长期目标规划,明确重点建设方向和发展阶段,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推动各级公共数字平台及服务体系率先完成适老化改造。优先解决老人网上预约、交通出行、智能扫码等涉老高频服务事项,推动老年人生活应用场景的适老化开发全面落地。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重点引导老年人智能应用高频领域相关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健全法律法规,做好老年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

二、指导建立智能技术适老化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智能技术适老化标准体系,同类产品适老程度参差不齐,软硬件产品适老化改造不同步、不匹配,严重影响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使用体验。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智能技术适老标准的总体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群策群力,共同建立专项标准体系。

三、推动智能技术适老场景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

引导技术适老与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新兴业态融合发展,以产业引导为抓手,牵引智能技术适老化的应用推广。例如,加强老年人智能家居数据与智慧社区数据的联动,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快速响应主动需求,及时准确识别被动需求(例如,摔倒、火灾、煤气泄漏等),提升社区老年人帮扶服务的统筹与管理能力。

四、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共同助力智能技术适老的宣传推广。

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适老化发展,既能提高老年人数字生活体验,又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还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建议在技术适老建设过程中,加大全社会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和公益团体有针对性地开发学习教程;鼓励社区、村(居)委会、老年大学、老年协会等为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提供培训和辅导;对在智能技术适老化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在加强智能技术建设和应用的同时,还要保留各项传统服务手段和方式,做好老年人兜底保障工作。

三、关于加强数字化赋能

县域医防融合发展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不断完善县域医疗体系的重要时期,国家大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在县域层面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了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在县域组建医疗共同体,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2019 年,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印发了《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提高了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有效推动了县域医防融合发展建设。

目前,全国 84% 的县级医院已经达到二级以上的医院水平,县域医疗共同体已达到 3346 个,医疗共同体建设和县域综合医改取得了突出成效。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全国县级医院承担了艰巨的工作任务,筑起了阻击病毒、守护健康的钢铁长城。同时,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反映出当前县域基层医疗体系仍有提升空间,如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预警调度效率可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亟需均衡分布。在后疫情时代,加强数字化手段的运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切实推动医防融合发展,已成为卫生健康领域的时代新课题。

图片

因此,我建议:

一、推动县域医防数据互联共享,争取实现全覆盖。

当前,各区域基层医疗发展较为不均衡,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县级疾控机构等县域医疗卫生单元尚未完全实现医防、医卫、医健、医养数据的互联和融合。建议以卫健部门为主导,联合各相关部委,加快县域医防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尤其在县乡村一体化的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医防融合、多点触发疾病监测等方向强化数据的互联共享,实现医疗资源更高效、更迅捷地响应和配置。

二、鼓励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加强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

全国庞大医疗数据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医疗数据价值也未得到完全体现。建议国家推动相关政策意见落地见效,在有力保障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运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实现对医疗数据的快速处理和有效判断。在个人层面,建立个人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实现医疗服务多时异地的连续性,避免重复问诊,使得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分布式的高效覆盖。在科研层面,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提高疾病诊断与预测的准确率,支撑重大医疗课题实现突破。在社会层面,帮助评估公众健康服务落地效果,不断优化疾病预防干预措施,增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控能力。

三、强化县域医疗信息化投入及人才建设。

在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增强数字化赋能疫情防控水平,不断强化县域医疗数字化建设,做到“全国一盘棋”,实现“覆盖到县、追踪到人、数据上云”。目前,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资金在县级层面触达率不足,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偏低,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县域信息化人才仍有较大空缺。建议加大县域专项资金投入,全面推进县域医防信息化建设;推动县域信息化人才建设,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信息化人才下沉,助力县域医疗发展。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